2013年商務部半年頒發5牌照 談牌照大熱背后買賣隱現
發布: 2013-08-13 17:37:20 作者: 劉兆靜 來源: 直銷專業網


2013年,商務部在6個月的時間內就為5家企業頒發了直銷牌照,相較于2012年一整年的2張,2011年的4張以及2010年的2張來說,這樣的速度近乎趕上2007年牌照發放集體井噴的速度。
一時間,直銷牌照的話題大熱,成為行業中茶余飯后少不了的談資。
或許是因為直銷這樣一個稍顯“特殊”的行業,商務部對于申請直銷牌照的企業審查就更為嚴格,監管程序也異常復雜。直銷在中國發展了二十多年的時間,而獲牌的直銷企業目前只有37家。這無疑讓直銷牌照顯得更加珍貴。
而近來,就在直銷牌照大熱、新獲牌企業意氣風發、未獲牌企業積極努力的時候,直銷行業傳出了天津某美商臺資直銷企業出售直銷牌照的傳聞。當眾多從事直銷事業的企業擠破頭都要出現在商務部網站的“直銷企業名單”時,這家企業卻要出售直銷牌照。且不說讓多少人“大跌眼鏡”,單就行業來說,這也是前所未聞的事情。而這樣的信息,也讓行業中隱藏于牌照背后的“泡沫”逐漸浮起。
牌照買賣的背后是什么?是經銷商的慌亂?是對行業的打擊?還是讓更多的人對這個行業失去信心?“繁華”表象的背后到底隱藏了多少“泡沫”?
當“傳聞”四起,一系列的疑問也逐漸地浮現于每個人的腦中:
這家企業為什么要賣直銷牌照?企業決定退出直銷江湖了還是覓得更好的出路了?
牌照要賣給誰?這種私下的牌照買賣合法嗎?
牌照買了之后,跟隨了企業那么多年的經銷商怎么辦?
……
帶著這些疑問,記者隨后致電了該公司的一位高層管理人員,但他對于此事表現地 非常平靜,并給予了否定:“我們公司現在運作很好,并沒有想要賣直銷牌照。”
話雖如此,但無風不起浪。后經過記者的調查,得知該公司委托一家美國投資公司“凱萊資本”為其尋找“下家”。記者隨后又試圖聯系這家投資公司,但在網上,記者并沒有找到該企業的官方網站,只有“百度文庫”一個簡短的介紹及掛在某網站上的一個網站黃頁,從黃頁信息上記者找到該公司的電話,但對于天津這家臺資企業委托其出售直銷牌照的事情,他們也并不知情。
到這里,或許大部分人已認定這只是一則“傳聞”,因為賣方及委托方都給予了否認。盡管如此,但賣牌照一說,無疑牽出了直銷牌照背后的很多問題,讓隱藏于牌照背后的“泡沫”逐漸浮現。
“現在不說自己的業務和直銷沾邊,都不好意思跟其他人說自己是做直銷的。”一位剛從事直銷行業不久的經銷商跟記者這樣說,因為投身的是沒有直銷牌照的企業,讓他很尷尬。當拋卻直銷行業的管理、團隊及業績等話題時,直銷牌照毫無疑問地成了直銷行業最核心的話題。而今年來商務部接連發放的直銷牌照雖然讓整個行業看到曙光。但記者認為,如今直銷牌照的“火熱”雖然一方面體現了行業的趨勢和方向,但是“過熱”跡象背后的問題也若隱若現。
你爭我奪時,她卻要主動撒手。是利益的紛爭?是對自己的產品缺乏信心?是認識到自己在這個市場沒有核心競爭力?還是政府關系不好做不下去?
當我們提出上述的種種疑問時,我們都忍不住想要刨根問底地打探個究竟,而對于天津這家臺資直銷企業想要出售牌照的原因,更成了大部分人關注的焦點。
對此,記者也找出其今年來的發展情況,并從其產品、市場競爭力、政府公關等做了詳細的了解。首先記者了解到,其產品多年前在行業中風靡一時,但近幾年該公司新品推出數量極少,種類單一,且對其拳頭產品的處理方式僅為換湯不換藥。其次,就其核心競爭力而言,不管從軟件還硬件設施上相較于同城的天獅來講,的確有些遙不可及;最后,在了解其政府關系時,記者對于行業的專家及部分市場領袖做了一些調差,但他們表示對于這家企業了解的并不多甚至有的根本不了解。而在各大媒體中,該企業的新聞亦甚少,不管是慈善活動抑或是主流行業的活動幾乎都見不到該企業的身影。
盡管我們不能將這些因素直接定位為該企業想要賣直銷牌照的原因,但這些因素的滯后足以拖企業發展的后腿。
當商務部加快直銷牌照的發放速度,當“掛靠”被炒熱,當“并購”混跡于法律的邊緣時,我們不禁要問直銷企業要想獲得直銷牌照途徑到底有幾種?

眾所周知,直銷牌照從前期的審批到后期的監管都是非常嚴謹的事情。運作不規范,同樣會吊銷牌照,前期的珍奧、蟻力神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也正因如此,企業在申請直銷牌照的道路上,都是嚴格按照先審批、后等待的道路上前行。
直到2010年,優莎娜并購葆嬰,一時間“曲線獲牌”被炒的火熱,不管是行業媒體還是傳統媒體,對于這樣的獲牌方式都給予了不同角度的評說。再后來,“掛靠獲牌”又被炒熱,頻繁出現在大眾眼中的企業就是康力,從2010年開始,直至去年,有將近二十家企業與之合作,成為康力旗下一個獨立運作的系統。但這樣的運作,必然會產生一些問題,后來,隨著商務部的插手,之前“掛靠”的企業也紛紛與之撇清關系。
上述我們提到并購、掛靠都是企業獲得直銷牌照的一種“取巧”的方式,而這些方式在行業中也慢慢地被大家接受,甚至有的企業在機會適當的時候也會尋求這樣的方式來獲得直銷牌照,那么嚴格的從法律上來講,企業從事直銷事業獲得直銷牌照的方式有幾種呢?記者就此采訪了直銷行業著名專家胡遠江教授,他們說:“嚴格來說,只有一種途徑,那就是企業按照《直銷管理條例》的要求,通過規定流程向商務部申請,最后獲取直銷牌照。至于通過掛靠獲牌直銷企業變相獲取牌照,這根本上就不是一種被認可的路徑和方式。至于其它路徑,如通過企業并購、整體業務收購等則有個嚴格的再審核程序,可以看作是一種途徑。但它絕對不是企業之間簡單的牌照買和賣的行為。它牽涉到企業一系列的法律程序,應該是一個復雜的過程。”
據記者的調查了解,在行業中,企業并購或整體業務收購的情況在國外發生過,都是以母體之間的整體收購進行。當時,商務部和國家工商總局對于此有個表態,但后來還是默認了這種企業之間的并購行為。只是,在中國國內,被收購的企業依然是運行和被監管的主體,這一點沒有變化。
客觀來講,企業想獲得直銷牌照,最終目的一定是想能夠永續的發展下去,從上述的論斷來看,商務部對于法律之外的獲牌方式顯然是不予以支持的。所以,企業要想永續經營,規規矩矩地按照兩個條例的規定內容申請直銷牌照才是明智之舉。
通往牌照的路只有一條康莊大道,她卻枝節叢生。這樣的做法是否合乎法律?“賣”的背后到底潛藏了多少的“泡沫”抑或隱患?
據記者調查了解,商務部相關負責人多次表態,不允許企業之間私自買賣直銷牌照,而且在《直銷管理條例》明確直銷企業要在中國境內開展直銷業務,必須向商務部申請直銷經營許可證。同時,條例也明確規定獲牌直銷企業如果企業內部情況發生變換,包括股權、股東等,都必須報告商務部直銷主管部門并獲得批準,否則不予承認。所以,從目前的法律條款和商務部的監管政策來看,單純的企業買賣直銷牌照的行為是不被允許的。
除卻不合法這一說,如果一個企業出售直銷牌照,其牽涉到的問題,更是牽一發而動全身,最先觸及的便是企業的經銷商。對于“若一個企業出售直銷牌照”的看法,記者跟一部分經銷商做了溝通。聽到這樣的問題,大部分經銷商的態度還是非常驚訝的,“直銷牌照都是企業求之不得的,為什么會有人要賣呢?”當記者說這只是一個“假設”的問題時,他們都敞開心扉談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但更多的是擔憂:
“如果把直銷牌照賣了,將對我們經銷商產生巨大的打擊,本來是‘家’的歸屬,一下子讓我們‘無家可歸’了。”
“已經建立起來的市場必將受到嚴重的打擊,團隊流失也將非常嚴重,剛進來的經銷商報了單,他們的經濟也會受到損害。這將對直銷行業的誠信問題又是一個重要的打擊。”
“這將會嚴重打擊我們經銷商的信心,讓大部分經銷商對直銷產生懷疑,同時更會對行業產生負面的影響。”
這些是經銷商的心聲。毫無疑問,出售直銷牌照,對于經銷商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從經銷商層面我們延伸到行業層面,如果現在從事直銷的企業要出售直銷牌照,會對行業造成哪些影響?對于這個問題,胡遠江教授向記者表示,有以下幾點影響:第一,簡單的牌照買賣會影響直銷牌照申請過程的嚴肅性,它使一個在法律法規支持下的嚴格的流程和行為走形變樣,變成一種簡單的市場交易,對于直銷主題企業所設定的各種軟硬資質考核淪為空談;第二,準入政策是中國直銷監管政策的一個核心組成部分,它在目前中國國情和行業環境下是非常嚴格的和高門坎的,如果只通過簡單的牌照買賣行為就可以完成準入,這就無疑是對這種準入政策的一種腰斬和破壞;第三,簡單的直銷牌照買賣對于行業發展的健康有序也非常不利,他會滋長行業的一些投機性行為,使行業內企業的發展受到非正常短線利益行為的沖擊,這對于行業非常脆弱的生態環境是一種沖擊;第四,簡單的牌照買賣對于賣牌直銷企業的從業人員和消費者的權益也會有損傷。因為在牌照易主后,可能企業的戰略、策略以及和從業者關系等都會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如果是積極的,當然好;但是也不能排除有消極的方面,這就會損害消費者和從業者的權益了。
寫到這里,記者不禁想到了前一段時間熱播的電影《中國合伙人》,那是一個講述創業的故事,盡管這里寫的是創業成功后要“解體”的假設。盡管是兩條不同的路,但直銷行業的發展不也正是如此嗎,開始一個人跑,跑著跑著,呼啦啦一群人擠進來,用上各種手段爭先恐后。突然,裁判員也一起跑了,一邊跑還一邊修改規則,一不小心犯規就被取消資格了。直銷行業不乏這樣的企業。

而牌照買賣,在試探法律的同時對行業也會帶來極大的影響。顯然,這與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不符,其結果也必定無果而終。所以,在這里,我們也提醒廣大直銷企業,盡管牌照很熱,盡管每個企業都想要這一紙牌照,但我們依舊不要試圖拿牌照去試探法律,不要讓牌照背后的各種隱患浮現,真正還直銷一片晴空。
上一篇:人民日報:醫美消費應回歸理性 下一篇: 榮格科技獲得直銷牌照 商務部提高發牌速度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