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醫藥產業創新升級 央視重點報道康美智慧藥房
發布: 2016-02-18 17:49:33 作者: 佚名 來源: 康美

2月16日晚9點50分,央視財經頻道《央視財經評論》欄目就2月1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推動醫藥產業創新升級予以報道,其中對全國首家智慧藥房——康美智慧藥房予以重點報道。
現予以文字全文轉載:
新春后,中醫藥產業迎來政策大禮包,中醫藥的春天來了嗎?未來中醫藥如何走向現代化?“互聯網+”又能加上哪些新能量?央視財經評論稍后開評。

主持人 謝穎穎:
我們來聊一聊中醫藥行業。我們請來了廣東省中醫院的名譽院長呂玉波呂院長以及財經評論員馬光遠馬先生,我們來談談中醫藥行業。其實說到猴年第一天,工作日的第一日,2月1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是要培養醫藥行業、要給醫藥行業升級、特別是給中醫藥行業送上一個大禮包,所以我們都在想這個中醫藥行業加上這個互聯網之后會變成什么樣呢,會不會變得更多地、更方便地為所有人服務。我們給中醫藥行業加上幾個視角,我們一起來看看有哪幾個方面,有準入、繼承、國際化、人才、資金、研發、覆蓋網絡、西醫、互聯網+等。呂院長您會從哪個角度先來說呢?

呂玉波院長:
我們先談談“互聯網+” 。
主持人 謝穎穎:
首先在這之前我想說個國際化的問題,因為我記得在去年,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是屠呦呦獲獎了,當時她去瑞典領獎的時候聽說您也去了那,當時有怎樣的感受嗎?
呂玉波院長:
我非常有幸能夠出現在現場,當時看到卡羅林斯卡學院高高飄揚著五星紅旗,心情特別的激動,中華民族可以說是第一次在科技這個方面取得諾貝爾獎。
主持人 謝穎穎:
對,因為我們知道這個中醫藥已經在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聲音、不同的態度,而這次屠呦呦女士的獲獎對于中醫藥來說是打開了一個正視和承認的大門,是否您們院也和一些國外機構在進行合作呢?
呂玉波院長:
恩,是。當時我們為什么能夠有機會去見證這么一個場面,就是多年來我們一直跟瑞典的卡羅林斯卡學院有一個合作關系,諾貝爾醫學獎就是這個學院評出來的。他們在跟我們的交往過程中間,發現他們在研究的一個題目:“怎么樣減少抗菌素的使用?”,中醫藥他們覺得會有幫助,所以他們在我們的這個臨床實踐的大量調查研究中間就確定了很多題目。比如說一個非藥物療法,這一個治療項目,就是我們中醫常用的一個手段——冬病夏治。冬病夏治是冬天容易發生的疾病,比如說哮喘、過敏性鼻炎等等,在夏天的時候我就進行治療,讓它在冬天不會發生。
馬光遠評論員:
我恰好有鼻炎。
主持人 謝穎穎:
你治鼻炎的方式是通過中醫還是西醫?
馬光遠評論員:
我是中醫,而且應該說我找的這個老中醫以后效果非常好。
主持人 謝穎穎:
我想問您當時選擇的時候為什么先選擇了中醫。
馬光遠評論員:
西醫也試過,西醫有很多藥包括噴的很多的藥也試過,但是有朋友告訴我有一個中醫看鼻炎特別好,然后我就去看。但是我沒有做到人家要求的很多禁忌,例如不準吃辣椒,不準吃羊肉等等,這些我做不到。但是我想中醫如果從國際化角度來講,中醫的國際化我認為很早很早,那個時候大唐年代,那會大唐盛世我們所有的漢文化都向周邊國家進行傳播,包括我們的醫學。今天我們談到中醫的話,中醫它不代表就是中國這個地域的醫學,而是中華民族衍生出來的這個醫學,我們在韓國也有,在日本也有,在印度也有,甚至在德國也有。我發現歐洲的這個植物藥是超過亞洲的,也就是說從植物藥的角度來講的話,中藥的很多成分它屬于植物藥,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的話,我們不要簡單的來講屠呦呦她得了諾貝爾獎以后我們的中藥就國際化,我們中藥的國際化歷史源遠流長,到了今天為止我們需要建立一些自信,也就是說中藥到了今天為止,它作為人類醫學殿堂里面一個璀璨的明珠,把它的灰層擦去,把很多人對它的誤會擦去,讓它再重新散發出它的光芒,這個光芒的代言人就是屠呦呦,她讓大家看到中醫藥的這種力量。
主持人 謝穎穎:
對,所以我們也希望能夠借助“互聯網+”這樣的方式讓更多的人看到中醫藥的真正瑰寶的面目的本質,同樣也讓中醫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我們來看看短片。


短片內容:中醫藥迎來政策“大禮包”,春節過后首個工作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進一步促進中醫藥發展的五大措施,其中就有推動互聯網+中醫醫療。說起中醫醫療很多人常想到的一個詞是望聞問切,在“互聯網+”會帶來什么改變呢?

這是去年九月份記者拍攝畫面,廣東省中醫院廣州市民李若純在皮膚科看病,和以往等號不同,她這次使用了手機預約掛號,并沒有等待很長時間,而以往看病、掛號、取藥往往要等上半天時間。如今不但可以通過網上掛號預約醫生,還能通過智慧藥房在網上實現取藥、煎藥,并可直接將中藥快遞到家。



那么智慧藥房是如何運行的?在廣東省第一家智慧藥房,記者通過在工作間的大屏幕看到,智慧藥房運轉已經和醫院的信息系統直接對接。與智慧藥房合作的醫院通過系統將患者的電子處方發送至智慧藥房,藥房完成藥品的調配,中藥煎煮與配送,把以前在醫院繁雜的取藥過程和回家后煎藥的麻煩直接簡化成收快遞一樣簡便。廣東省中醫院病人的處方經過抓藥、浸泡、煎煮到最后的配送每個處方會有一張條形碼,攤開病人和藥房人員的所有信息,做到質量和追溯。目前,康美智慧藥房已與廣州、深圳、北京、上海、成都等多家醫院簽訂合作協議,其中50多家醫院接入系統運行,未來將可以為數千萬大眾提供全方位就醫服務。


主持人 謝穎穎:
剛才我們看到的就是呂院長所在的廣東省中醫院,我也知道這個中醫院應該是每年服務的病人數最多的一家醫院,750萬個病人!其實想想這個醫生也是很辛苦。那你們怎么做到這個“互聯網+”和傳統的中醫藥相結合的呢?
呂玉波院長:
平時很多的時候病人看病難,我覺得其中有兩個難:首先就是掛號難,要找到恰當的醫生難;第二就是等候時間太長,太難,從掛號、收費、等候醫生治療,到付費取藥,很長的時間。那能不能通過“互聯網+”來解決這個問題呢?所以我們在跟康美藥業在聯合的過程中間就想到了建立智慧藥房這種方式,正如剛才短片所看到的一樣,通過這種方式,只要你在網上掛號,用互聯網支付,病人看完病之后回家,就能把藥送到你家里去。
主持人 謝穎穎:
其實我覺得這個“互聯網+”加上這個中醫和西藥,剛才您說的掛號、支付,其實在西醫方面也是可以適用的。它和中醫方面的結合區別于西醫的是在什么地方,是不是煎藥這塊也算?
呂玉波院長:
其中有一個很關鍵的情況。我就發現下一代的人,比如說我很多朋友的小孩,他們有的病都不太愿用中醫藥給他治療。我就問了一下,我就說中醫藥效果很好呀,又沒副作用。他們就怕一點,醫生開完方以后回家要煎藥,花很多時間去煎藥。
主持人 謝穎穎:
您說到煎藥這個問題我就想問問馬光遠,您當時看完鼻炎之后要煎藥,藥是誰煎的?
馬光遠評論員:
煎藥我自己啊,我自己用那個傳統的砂鍋煎的。但是那個“互聯網+”我覺得放到中藥,如果我們把國務院那個大紅包如果真的弄得真金白銀實實在在的話,一定要這個“+”字,我給呂院長提個建議,你們在‘+’字上面一定要下功夫,不要把它看成簡單的一個‘+’號,它是一種融合。比如說現在,中國的很多互聯網集團,阿里巴巴、騰訊、百度,他們都在向醫藥行業進軍,這個進軍的信號非常明顯,也就是說以后醫藥行業無論是賣藥、做藥、制藥,包括參與主體,都有互聯網寄托,這是一個顛覆性的力量,所以我覺得“互聯網+”不僅僅指的是我們看到很多風投,紛紛去投這個移動醫療等等這些東西,而是怎么樣把互聯網的工具跟我們傳統的中醫藥結合起來,從看病、抓藥、吃藥到整段療程能夠實現真正的互聯網化。我覺得這樣的療程,一定是在很多層面不斷地融合,到最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我覺得我們簡單的做掛號,簡單的做熬藥,就在網上賣藥沒有太大的意義,也沒太大的出路。
呂玉波院長:
馬老師說的非常對,我們現在的智慧藥房,它只是互聯網+物聯網,要送到病人家里去,為病人解決看病難的問題。剛才馬老師說的非常重要,我們在實踐、摸索的過程中,比如說有些健康的人群,他們特別關注自己的健康問題,而中醫它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養生與保健、防病與治病兼成一體,在這個情況下,我有病想治病,我沒病我想養生。
馬光遠評論員:
這個非常重要,現在中醫最大的優勢在于,它的治病跟西醫差不多,它的功能是一樣的,但是它有西醫所沒有的功能是什么呢?第一預防保健,第二養生,這兩塊太重要了。
主持人 謝穎穎:
我們經常會聽比如說熬點中藥養養生、調調脾胃,不會說我去吃個什么西藥來養生。
馬光遠評論員:
所以在這一塊如果我們的中藥在它的規范、標準,在未來整個發展層面,如果下點功夫,有點技術含量,不要讓騙子到處坑害老百姓的話,最后把它變成一個實實在在的保健健康行業的話,這個行業未來的整個產值在中醫藥行業絕對不得了。美國有一個經濟學家叫皮爾澤,他寫的《財富第五波》里面認為未來人類第五波財富是在大健康產業。皮爾澤認為大健康產業未來會改變整個美國的產業結構。我想如果放在我們中醫藥這么一個大環境、大背景下,把我們的這個優勢發揮出來的話,我想李克強從前一直強調的那個大健康產業,它就奠定了一個基礎,當然這個行業往上,我覺得真的良莠不齊。我們有很多保健產品,不僅僅保不了健康,有很多甚至坑蒙拐騙,我想我們中醫要做些努力,規范標準行業監管的層面,往前走一步。

主持人 謝穎穎:
關于中醫藥行業,我們許多網友也有話要說,我們通過數字100的調查來看一下他們對于中醫行業是怎么來理解的。我們的問題是“你覺得目前中醫治療主要存在哪些不足?”。65%的覺得見效慢,因為它不像西藥有些可能會見效快;那60%覺得治療周期長,跟見效慢是一樣的;47%說部分醫生水平有待提升,就像剛才馬光遠說的,醫生的水平良莠不齊;43%說服藥不方便,剛才呂院長說了,現在的智慧藥房就讓大家的服藥能夠更方便一些,送到家門口,煎藥方面也會更加的方便、便捷;16%覺得醫生不夠,我們就在想現在這“互聯網+”的方式,有什么辦法能夠培養更多的、更優秀的、更好的醫生,不管是剛才說的大健康產業,有很多科技公司進來,確實他們只是提供渠道,但是重要的很多核心資源還是優秀的醫生,怎么來培養這部分醫生呢?
呂玉波院長:
現在培養醫生,我們國家目前來說主要有兩種方式:第一個是院校培養出來的,第二個是用師承教育培養出來的。一直以來傳統的培養中醫生都是師承教育,它是非常有效地讓醫生能夠成長起來。但是師承教育它也有一個問題,老師在帶徒的過程中間,它有很多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東西,你怎么把只能意會的東西傳給徒弟呢?而這些可能就是這個醫生最精華的部分,然后徒弟怎么去悟出老師這些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東西呢?所以如果我們通過“互聯網+”這個方法,通過大數據分析,把老師的這些,我們用知識管理的語言來說,就是所謂的“隱性知識”讓它顯性化,這樣的話學生能夠很好的掌握,而且師帶徒它還有一個局限,效率太慢。
馬光遠評論員:
它等于我們的手工的,私人訂制,很多人提到說以后要回到那個師帶徒的年代,我覺得不現實,我覺得中醫一定要拋棄這些東西,一定要走向標準化,從藥本身標準化到行業看病標準化,甚至到培養后繼的人才,一定要走這個道路,我覺得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隱形知識畢竟是少數的,大量的東西都是可以言傳,是可以說出來的。
呂玉波院長:
很多東西把它挖掘出來,它就變成了顯性知識,通過互聯網進行傳播,它的傳播速度就加快了,更多的人能掌握到這個知識。
主持人 謝穎穎:
是把更多的病例大數據化之后,這些隱形知識才能轉變為顯性知識。
馬光遠評論員:
整理。我們的《本草綱目》就是整理出來的,我們其他的一些古代的醫學經典也是如此。我覺得中醫以后要走向國際化,真正的現代化,包括“互聯網+”,比如說我們以后制藥的時候,我們必須有工業4.0思維,我們能不能放進這里邊,那么在培養人才層面,我們能不能按照現代教育的一些科技、觀念、理念、工具來培養批量的人才,我覺得都是可以的。
呂玉波院長:
現在從實踐當中培養中醫人才,最好的辦法是在院校教育的基礎上,再導師帶徒。
馬光遠評論員:
就像那個本科來了之后,研究生、博士到最后專人來帶,我覺得是可以結合。
呂玉波院長:
醫學它是到了崗位以后還要進行在職教育,這個階段用師帶徒的方式,應該是效果最好的。
馬光遠評論員:
我們以前的律師培養它就是如此,它先進行院校的大規模、批量化培養,等于把你放進一個車間里面,大家形成一個基礎性的東西以后,然后根據每個人的情況再來帶。所以我覺得我們中醫以后的發展第一個是空間很大,第二個自己需要做的真的很多,自己需要揚棄的東西有很多。有些人熱愛中醫,但是你要說這一個人比如說呂院長,他如果真的按照以前的那個方法,如果他帶徒弟,他能帶多少徒弟?他帶不到多少徒弟,發揮不了中醫的一個放大的效應,所以我覺得我們這個現代化的這個道路,是中醫未來生存的一個關鍵。
呂玉波院長:
所以這一次國務院的常務會議特別提出來,中醫的發展要傳承。
上一篇:康美醫院女性整體康復中心盛大開業 下一篇: 青海省副省長王黎明率隊到訪康美藥業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