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貼牌生產叫停 或倒逼直企并購代工廠
發布: 2016-07-11 11:25:15 作者: 佚名 來源: 南方都市報

7月1日起,醞釀已久的保健食品注冊備案制正式出臺。有專家在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直言,若政策落實到位,以“小藍帽”為顯著標識的保健食品產業將迎來巨變。
保健食品被禁委托生產
新規明確表示,備案主體必須是生產企業,不允許保健品貼牌生產。同一企業不得使用同一配方注冊或者備案不同名稱的保健食品,不得使用同一名稱注冊或者備案不同配方的保健食品。
一位不愿具名的保健品企業副總經理告訴南都記者,在保健食品行業,貼牌(又稱“一號多用”)是指一個批準文號的保健食品,生產后包裝成多個品牌、甚至是幾十個品牌的產品,再進行銷售。目前市場上存在利用貼牌生產擾亂正常市場秩序的情況,某些從事貼牌生產的企業的不規范行為,給其他企業甚至整個行業帶來非常惡劣的影響。
已于2016年7月1日起施行的《保健食品注冊與備案管理辦法》第六十條“同一企業不得使用同一配方注冊或者備案不同名稱的保健食品;不得使用同一名稱注冊或者備案不同配方的保健食品。”明確指出,同一企業同一配方不能有不同的名稱的保健食品。
另外,《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修訂草案)及《保健食品標識監督管理辦法保健食品部分相關內容(討論稿)》中有“同一企業不得用同一配方生產不同品牌的……保健食品。同一注冊證書或者備案號的保健食品應當使用同一商標。”進一步限定,同一注冊/備案號的產品只能使用同一商標。
“從立法原意和總局推動趨勢來看,預計會禁止貼牌,這將會對OEM生產廠有一定的制約。隨著新規的落地實施,國內保健食品行業有望重整行業秩序。對于批文儲備多、品牌和渠道優勢明顯的大公司而言,是一大利好。”該位負責人如是分析指。
對貼牌代加工企業將是致命摧毀
廣東省營養健康產業協會秘書長張詠在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表示,自7月1日起,一品一號正式實施,對一號多用:套號、租號、假冒者將是一次徹底清理。
“正本清源行動對保健食品的市場競爭和需求將是一次大考,產品質量、產品身份證亂象將有效扼制,重塑消費者信心將起到關鍵作用。但對長期以貼牌代加工企業將是致命摧毀,沒有自主品牌,將是企業的硬傷,也許沒有生路。另一部分流通企業(主要表現在會銷、直銷、網商、微商)將面臨無貨可賣,下架產品的積壓將讓他們不堪重負。備案制度將大大加快產品審批時間,企業因長時間審批帶來的巨大成本將被減輕。預計膳食營養補充類產品品類將巨增,功能性保健食品和進口保健食品將沒有什么太大利好。”張詠如是說。
不過他也表示,如果不改變審評工作機制,“嚴備案將等同審批制”就會換湯不換藥。因此,好制度需要好政府工作流程配合。
據悉,從此前的膠原蛋白功效、走下神壇的瑪咖,再到宣稱使用產品15天可降血壓、治偏癱的康太膠囊,種種圍繞保健品的亂象已經引起廣泛關注。另外,近日,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的《保健食品消費者認知調查報告》更是指,近七成的消費者對國內保健食品市場總體評價“不太滿意”,超六成消費者不相信所謂“保健食品”廣告宣傳。
此外,來自官方的數據也顯示,當前保健食品批文相當之多。國家食藥監總局最新數據指,國產保健食品批準文號為15793個,進口保健食品批準文號有749個。
最嚴監管或影響其他相關產業
“新規除了對保健食品行業本身影響很大,對直銷等相關涉及該領域等產業也有影響。”國內一位直銷行業資深專家如是說。
據其介紹,由于直銷行業發展太快,很多直銷企業雖有渠道優勢,但真正有自己工廠的較少,70%~80%是代工。保健食品作為直銷的一個大品類,目前正因大健康的熱潮而逐步被直銷企業所重視,有數據顯示,獲牌直銷企業中,許可經營保健食品的比例已經從2014年的79%,提升至2015年的81%。保健食品一旦禁止代工,或將倒逼直銷企業并購代工廠的品牌。
不過,有直銷行業專家在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則表示,已經獲得直銷牌照的企業自建保健食品工廠的較多,且保健品在直銷中占比不高。因此上述政策對整個直銷行業而言影響有限。
據其透露,尚在申請牌照的準直銷企業確實有不少是通過O E M模式在做保健品,此類企業可能影響會大一些。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