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聲音:談談不做直銷的四大理由
發布: 2005-06-30 00:00:00 作者: only 來源:

在《直銷世紀》上談不做直銷似乎很不對路,而尤其在大家都企盼大陸直銷開放后放手一博的時候提出不做直銷,更加不合時宜。其實盡管我個人研究直銷很多年了,甚至有些直銷情節,但我也沒有每次和人談起必鼓勵他人從事直銷,相反我倒常常建議一些投資者可以逆向思考,試著想一下用別的通路在大陸經常。為什么這樣?并非直銷本身的過錯。我認為理由是:
第一、直銷不親。在大陸,如果把各種商業業態比作是父母的兒女,直銷肯定不是親兒子。最近幾年,大陸的流通體制改革十分迅猛,今年6月份又出臺了《外商投資商業企業管理辦法》,對外資從事零售業有了相當大的開放。特別是對連鎖經營、特許經營集聚了極高的關注。所以,親生的兒子應該算連鎖經營和特許經營。政府未來會在政策法規上給予更多的傾斜。這就是大陸流通產業的現狀。這種產業政策的實施,會使連鎖經營在這10年中成為大陸流通業的主流商業形態。對外來的資本來說,從事大陸產業政策支持的行業,無疑可以得到政府更多的關注,使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迎刃而解,帶來的商業利益也會很可觀。
第二、直銷不直。直銷之直,當理解為將產品直接買給最終消費才。但中,在大陸,直銷不直。其意思是說在大陸,直銷的對象最可能的都是經營者,即創業者。我倒不是說這不好,但是像如果產品老是在創業者中流通,這個產品想要永續經營就太難了。不直的直銷看起來熱鬧,但對好產品來講卻未必是好事。我曾經看到大陸有相當好的產品,開始上市的時候確實有一定的困難,打開市場需要十分的功夫。他們在某些直銷商的鼓噪下走上直銷之路,結果一番熱鬧之后,好的產品沒有大量進入消費者手中,反倒漸漸被人遺忘。更可悲的是,有的公司熱鬧一段后,很快就偃旗息鼓。只可惜了辛辛苦苦開發的產品,名聲也壞了,想再進市場何其難哉。因此,我建議自己擁有自我開發產品的投資者,到大陸慎重選擇直銷渠道。其實大陸其他方式的無店鋪銷售也可一試,還不會碰到直銷的困擾。順便說一下,近來日本的一些郵購商紛紛到大陸探路,對大陸的郵購市場比較看好。而郵購在大陸基本上還處于原始階段。
第三,直銷不凈。所謂不凈,主要是指在大陸對直銷感興趣的人中,高素質的人群比重不高,這可以參加者的地域、文化水平、參加直銷前的職業經歷等方面看出來。在大陸,直銷被宣傳成脫貧致富的重要手段,參加者中來自農村的數量龐大;文化水平相對都偏低;從事直銷前的職業多半都是非主流職業。這使得整個直銷行業中問題多多。有經營問題,也有社會問題,有人際的問題,也有各種社會道德問題。總之,直銷行業似乎是社會的縮影,美丑兼具。從事直銷經營絕對是一件辛苦的事。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而大陸對企業的社會責任要求甚高,對直銷這種涉及到成千上萬人的事業來說,企業規模越大,責任也就越大。相對來說,共他類型的企業不會如此身負重任。
第四,直銷不穩。在大陸傳出消息要對直銷開放之后,對直銷的未來預測一般都比較樂觀。很多人對WTO的期望很高,認為它可以保證解決直銷的地位問題。我不這樣看。直銷是經濟問題,但在某些時候,某些地方,它也可能轉為民生問題、社會問題。別把大陸所說的社會問題統統混淆為政治問題。比如騷亂,可能沒有明確的政治目的,但卻影響了社會的秩序。但這種情況出現時,我想政府管理的手段可以不受WTO的約束。所以,直銷的未來如休,絕非一個開放可以概括。其不確定的因素仍然很多。作為一個投資者來說,投資不確定的市場環境,也許是一個大膽的決策,但也很可能是一個不明智的決策。這顯然值得外來投資都慎重考慮。
之所以如此苦口婆心,只是希望外來投資者要清醒地認識大陸的直銷環境。盲目樂觀對中小投資者(直銷大部分是中小投資者)來說風險更大。我覺得,直銷業者需要更認真地研究大陸的市場環境,研究大陸的消費者。從無店鋪銷售的發展看,直銷未必就是最好的形式。大陸目前正在研究無店鋪銷售的投資來說同樣是機會。上海市政府對無店鋪銷售的發展十分重視。中美合資的郵購公司麥考林公司每月的銷售額近萬人民幣。上海電視臺的電視購物每年也有上億的銷售額。韓國的電視購物公司最近也登陸中國,意圖在電視市場引進韓國經驗。其他如社區便利店系統、網上銷售等在中國大陸近幾年會有較大的發展。而與直銷相比,大多數無店鋪的銷售形式都會使政府鼓勵和支援的。
當然,決不是說直銷不可做。但真要在大陸投資,且要在大陸認真地做直銷,要準備十分充分。我建議投資者要多學習借鑒其他各類型的銷售方式的優點,不要僅以海外的直銷經驗自豪。
第一、直銷不親。在大陸,如果把各種商業業態比作是父母的兒女,直銷肯定不是親兒子。最近幾年,大陸的流通體制改革十分迅猛,今年6月份又出臺了《外商投資商業企業管理辦法》,對外資從事零售業有了相當大的開放。特別是對連鎖經營、特許經營集聚了極高的關注。所以,親生的兒子應該算連鎖經營和特許經營。政府未來會在政策法規上給予更多的傾斜。這就是大陸流通產業的現狀。這種產業政策的實施,會使連鎖經營在這10年中成為大陸流通業的主流商業形態。對外來的資本來說,從事大陸產業政策支持的行業,無疑可以得到政府更多的關注,使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迎刃而解,帶來的商業利益也會很可觀。
第二、直銷不直。直銷之直,當理解為將產品直接買給最終消費才。但中,在大陸,直銷不直。其意思是說在大陸,直銷的對象最可能的都是經營者,即創業者。我倒不是說這不好,但是像如果產品老是在創業者中流通,這個產品想要永續經營就太難了。不直的直銷看起來熱鬧,但對好產品來講卻未必是好事。我曾經看到大陸有相當好的產品,開始上市的時候確實有一定的困難,打開市場需要十分的功夫。他們在某些直銷商的鼓噪下走上直銷之路,結果一番熱鬧之后,好的產品沒有大量進入消費者手中,反倒漸漸被人遺忘。更可悲的是,有的公司熱鬧一段后,很快就偃旗息鼓。只可惜了辛辛苦苦開發的產品,名聲也壞了,想再進市場何其難哉。因此,我建議自己擁有自我開發產品的投資者,到大陸慎重選擇直銷渠道。其實大陸其他方式的無店鋪銷售也可一試,還不會碰到直銷的困擾。順便說一下,近來日本的一些郵購商紛紛到大陸探路,對大陸的郵購市場比較看好。而郵購在大陸基本上還處于原始階段。
第三,直銷不凈。所謂不凈,主要是指在大陸對直銷感興趣的人中,高素質的人群比重不高,這可以參加者的地域、文化水平、參加直銷前的職業經歷等方面看出來。在大陸,直銷被宣傳成脫貧致富的重要手段,參加者中來自農村的數量龐大;文化水平相對都偏低;從事直銷前的職業多半都是非主流職業。這使得整個直銷行業中問題多多。有經營問題,也有社會問題,有人際的問題,也有各種社會道德問題。總之,直銷行業似乎是社會的縮影,美丑兼具。從事直銷經營絕對是一件辛苦的事。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而大陸對企業的社會責任要求甚高,對直銷這種涉及到成千上萬人的事業來說,企業規模越大,責任也就越大。相對來說,共他類型的企業不會如此身負重任。
第四,直銷不穩。在大陸傳出消息要對直銷開放之后,對直銷的未來預測一般都比較樂觀。很多人對WTO的期望很高,認為它可以保證解決直銷的地位問題。我不這樣看。直銷是經濟問題,但在某些時候,某些地方,它也可能轉為民生問題、社會問題。別把大陸所說的社會問題統統混淆為政治問題。比如騷亂,可能沒有明確的政治目的,但卻影響了社會的秩序。但這種情況出現時,我想政府管理的手段可以不受WTO的約束。所以,直銷的未來如休,絕非一個開放可以概括。其不確定的因素仍然很多。作為一個投資者來說,投資不確定的市場環境,也許是一個大膽的決策,但也很可能是一個不明智的決策。這顯然值得外來投資都慎重考慮。
之所以如此苦口婆心,只是希望外來投資者要清醒地認識大陸的直銷環境。盲目樂觀對中小投資者(直銷大部分是中小投資者)來說風險更大。我覺得,直銷業者需要更認真地研究大陸的市場環境,研究大陸的消費者。從無店鋪銷售的發展看,直銷未必就是最好的形式。大陸目前正在研究無店鋪銷售的投資來說同樣是機會。上海市政府對無店鋪銷售的發展十分重視。中美合資的郵購公司麥考林公司每月的銷售額近萬人民幣。上海電視臺的電視購物每年也有上億的銷售額。韓國的電視購物公司最近也登陸中國,意圖在電視市場引進韓國經驗。其他如社區便利店系統、網上銷售等在中國大陸近幾年會有較大的發展。而與直銷相比,大多數無店鋪的銷售形式都會使政府鼓勵和支援的。
當然,決不是說直銷不可做。但真要在大陸投資,且要在大陸認真地做直銷,要準備十分充分。我建議投資者要多學習借鑒其他各類型的銷售方式的優點,不要僅以海外的直銷經驗自豪。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