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銷的罪與罰(三)
發布: 2005-10-02 00:00:00 作者: 鄺新華 來源:

那誰會搭上第一班船呢?
“第一班船”沒有誘惑?
根據媒體報道,明年2月份左右,最多不會超過二十幾家企業將第一批拿到直銷牌照。而在這條獨木橋的前方,正擠著成百上千的人。
最新數據顯示,截至8月31日,04/05財年安利的中國市場營業額達到了20多億美元,與去年持平并略有微升。
劉忠說:“海爾集團、深圳萬基集團、健康元集團等內資企業都想試水直銷。為什么呢?他們看到安利一年的營業額就接近180億,這讓很多保健品公司的老板們刮目相看,沒想到直銷能有這么大的魅力。”
“我個人認為,政府對內資企業進入這個市場是持歡迎態度的。如果哈藥集團、萬基集團、新時代集團這樣的企業進入這個行業,至少他們可以和外資強強對話,可以改變外資一統天下的格局。”
然而,對于像安利這樣的行業龍頭,卻沒有表現出很強烈的盡快獲得牌照的欲望。
安利全球執行副總裁、安利(中國)日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鄭李錦芬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001號牌照對我來說不是最關鍵的事情,最關鍵的是拿到牌照后你的業績,有多少消費者購買,這種事業機會幫助了多少人,其它都是形式,也可能是一種虛榮。
對急于進入這個行業的企業,安利的做法是很有借鑒意義的。因為大家看到的不僅僅是9月初頒布的兩個條例,也不僅僅是今年年底申請牌照這個事件,而是直銷市場的合法化和日后政策的演變。
劉忠說:“政府要為直銷凈化市場,給這個行業一條出路。但目前的政策是非常嚴厲的,甚至是高壓的。現在有很多大集團都想試水直銷,我希望他們要冷靜。要理性地看待兩個法規和幾個細則。做到真正了解法規的含義。”
對想加入直銷行業的企業,吳雁給他們提出了這樣的建議:“等等看”。
但是,在這種“血色恐怖”中,為什么還有這么多企業紛紛表示要進入這個行業呢?這些直面慘淡的企業看到的是什么呢?
為什么要等等看,因為現在是“嚴打”階段,正是落實政策的時候;為什么還要等等,難道因為多層次直銷以后還要開放?
多層次直銷還有未來?
在國際上,多層次直銷一直都是像安利這樣的公司的核心競爭力。而在這次政府與國際貿易組織的條例接軌的立法中,政府堅決地否決了多層次直銷的法律地位。
安利公司南方區總經理陳朝龍透露了安利調整后的模式,今后安利經銷商將主要從事產品推廣,售前售后服務以及舉行一些展示會等,公司根據他們的工作績效給予報酬,安利的18萬名經銷商將面臨轉型,培育直銷員的任務將由安利公司直接來管理和培訓。安利將通過產品推廣、銷售服務、品牌建設等績效,給予經銷商計算報酬。
在這種熱情的背后,預示著已經在場的企業們希望和政府達到協議,而協議的關鍵內容很可能就在于怎么做才能盡量少的改變但又能脫離多層次計酬的嫌疑。
鄭李錦芬曾表示,現在,直銷業有了一個法定地位,中國的直銷業以及管理模式還有個不斷完善的空間。我們不會繼續為多層計酬大聲講話,但是在行業內部,在與學者、與政府溝通時,會在適當時候進行表達,這些是后話。
企業與政府似乎達成了某種默契。國家有關部門負責人在答記者問時說到,制定條例的原因之一就是要履行我國的入世承諾,所以條例的內容要符合世界貿易組織的有關規定和我國的入世承諾,要與WTO規則相一致。
劉忠認為,以團隊計酬為核心的多層次直銷不會就此在中國消亡。即使在這次新牌照的審核中,還會有一到兩家企業的多層次直銷以變形的方式出現。而這種變形,自然是要跟高層協商好的。
不僅這一次,多層次直銷在未來還會有空間。
所以劉忠認為:“并不是說非走團隊計酬才行。因為立法的原則是逐步開放,等待也是一種出路。等待不是死亡。當我們的市場秩序凈化好了,當我們的企業自律做到了,當我們消費者意識、素質提高了。政府決定開放團隊計酬,市場就是這些有規模的大企業的。”
“如果夠條件的,我想現在還是一個好時機。因為這個行業要立法了,對于一些有規模經濟的企業,進入這個行業是一個好的選擇。但是,11月1號到12月1號這三十天是一個危險地帶,是罪與非罪的一個界限。這三十天你過去了,前面是一個光明大道,如果過不去,永遠是沼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