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凱立:正面直銷
發布: 2005-11-02 00:00:00 作者: 來源:

人的氣焰,但他卻被公認為“中國法規方面的專家”,“其觀點及著述影響了中國直銷立法”。
人們多稱何凱立為“何博士”。何博士本是香港人,讀過香港中文大學,上世紀70年代末到美國求學,先是西密歇根大學理學碩士,又是美國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再是約翰馬歇爾學院法學博士。有趣的是,何凱立最早的博士論文和最初的著作,是關于傳教士對中國的影響。
學業有成的何凱立加入了美國國籍,并且到了伊利諾伊州政府工作,從事該州與亞太地區國家經貿投資方面的事務。按說,這工作已經挺好的,只不過是薪水少點。3年后,他還就真的“下海了”,1986年,何凱立進入位于芝加哥的一家具百年歷史的律師事務
所,做有關投資事務的律師,直至1991年,被安利公司挖去,主要負責墨西哥、印尼、菲律賓、印度、馬來西亞乃至中國等新市場的直銷立法研究和政府事務。1995年,隨著安利中國業務的開展,何凱立的辦公室移至香港,在1998年中國禁止傳銷、安利轉型后,何凱立又搬到北京上班。他既是法律事務總監,還要負責大中華區對外事務。除了公司的工作,他還擔任美國中國商會理事、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理事、廣東W TO事務咨詢服務中心理事。2001年,何凱立擔任過APEC/CEPI政府事務委員會主席。
在業內同樣很有影響力的一位專家學者、身為北京商業管理干部學院副院長的楊謙教授,曾這樣評價何凱立:“加入直銷行業之后的很多經歷可能都是他沒有想到的。但他從此與直銷結下了不解之緣,并且成為一個著名的直銷學者。雖然他身在商海,我仍然覺得他充滿了學者的氣質。”1995年初,楊謙在北京又操辦了一次關于直銷的學術研討會,何凱立與幾位同事從美國趕來參加會議,還特別請來世界直銷協會聯盟的秘書長。那是楊謙與何凱立的初次相識,從此以后,共同的學究氣,使他們至今仍然保持著“互相學習的關系”(楊謙語)。
何凱立也認為,直銷在中國轉型時期成了個特別的行業,他參與其中,見證了直銷業的起起伏伏。在供職安利中國負責法律事務、政府事務的同時,他一直在做著信息收集和研究,不僅在報刊發表文章,還出版了書籍,如《從傳統銷售到直銷并論多層直銷的是與非》,由法律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直銷法規的演變(1994-2004)》一書,則是得到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支持的、由英文原著翻譯而成的一部專著,在業內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何凱立很了解,作為一種營銷模式,直銷在中國的最初發展卻是困難重重,甚至一開始就被一些不法企業所扭曲。他也很理解,中國與世界經濟接軌一方面是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另一方面也是要保證社會安定的。
盡管安利不是第一家進入中國的外國直銷公司,但安利的步伐之快無人能及。1995年,安利投資1億美元在廣州設廠,1997年,安利中國的營業額就達到15億元人民幣。經歷了1998年國家“禁傳”和企業轉型后,安利中國在“店鋪+推銷員”的模式下更是賺了個盆滿缽滿,2004年在中國內地的業績竟高達170億元人民幣,占到安利全球業績的1/3。在安利的人員激勵機制動力之下,安利在中國內地的推銷員多達幾十萬人,活躍分子有18萬人之多。中國的直銷市場似乎一直是安利在主導,許多處在灰色地帶經營的公司也是在仿照安利的模式運行。安利的董事長或總裁頻繁造訪中國,有時還以美國商會主席或世界直銷協會主席身份與中國領導人會面。當吳儀希望安利提供經驗和建議時,安利趕緊寫出一份100多頁的中英文對照的建議書,名為《中國直銷發展的過去與未來》,還附加了“反金字塔銷售規定樣本”、“直銷管理規定樣本”、“世界直銷協會商德約法樣本”、“中國直銷企業界協會守則樣本”。從點滴事例可以看出安利勤奮不惜力,其中何凱立的付出自然是不可低估。安利,這家被視為能夠驚人地適應中國政治經濟周期并在任何環境下仍堅持直銷基因的公司,一直期待著加入世貿組織后的中國能重新開放直銷市
場,特別是期待著政府能夠首肯安利的模式。
然而,正當中國的直銷法規呼之欲出之際,在安利公司已供職14個年頭的何凱立,突然離職而去,轉而投向一家英國保險公司。一時間,“政府公關不到位”、“直銷法規對安利不利”、“安利中國員工可能大逃亡”的字眼紛紛見諸報端。盡管各方人士都出來說話,說是何先生的離職轉職本是正常之事,不該將此與安利的政府公關聯系起來,這是對何先生的誤解、對安利公司的誤解,也是對政府制定直銷政策的誤解。楊謙就認為,即便是直銷法規未能如多層次直銷公司之愿,也決不能把這結果歸結到公司公關的失利,因為直銷在中國大陸的發展政策,決不是只考慮直銷行業本身的事情,“政府的立法原則不是公司公關能左右的”。
那時的何凱立沒有多說什么便黯然離去,留下著作《中國直銷法規的演變(1994-2004)》,似乎是對直銷行業的一個交待。時至今日,何凱立仍難舍直銷業的情結,依然密切關注直銷在中國的發展,對老東家安利照舊贊許有加。在他今年2月底離職后,中國的直銷業更是新聞不斷:“雅芳得寵”、“安利失利”的相關報道,對直銷法規內容和出臺時間的推測,直至《直銷管理條例》和《禁止傳銷條例》真的出臺,并定于12月1日、11月1日實施。
何凱立本人對這個行業很是樂觀,他相信多層次直銷公司經過調整,是可以符合法規的規定經營并且保持競爭力的。他希望人們多看一些直銷的積極面,擴大其正面的影響。
雖然身在保險公司,何凱立的心還在直銷業。他承認自己目前也會給前來討教的國內公司做做顧問。“也許,我還會回到直銷業,直接參與一家公司的運作也有可能。”何凱立說。
何凱立還說,他在家還用著安利的產品,“很喜歡用”。他是笑著這樣說的。
人們多稱何凱立為“何博士”。何博士本是香港人,讀過香港中文大學,上世紀70年代末到美國求學,先是西密歇根大學理學碩士,又是美國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再是約翰馬歇爾學院法學博士。有趣的是,何凱立最早的博士論文和最初的著作,是關于傳教士對中國的影響。
學業有成的何凱立加入了美國國籍,并且到了伊利諾伊州政府工作,從事該州與亞太地區國家經貿投資方面的事務。按說,這工作已經挺好的,只不過是薪水少點。3年后,他還就真的“下海了”,1986年,何凱立進入位于芝加哥的一家具百年歷史的律師事務
所,做有關投資事務的律師,直至1991年,被安利公司挖去,主要負責墨西哥、印尼、菲律賓、印度、馬來西亞乃至中國等新市場的直銷立法研究和政府事務。1995年,隨著安利中國業務的開展,何凱立的辦公室移至香港,在1998年中國禁止傳銷、安利轉型后,何凱立又搬到北京上班。他既是法律事務總監,還要負責大中華區對外事務。除了公司的工作,他還擔任美國中國商會理事、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理事、廣東W TO事務咨詢服務中心理事。2001年,何凱立擔任過APEC/CEPI政府事務委員會主席。
在業內同樣很有影響力的一位專家學者、身為北京商業管理干部學院副院長的楊謙教授,曾這樣評價何凱立:“加入直銷行業之后的很多經歷可能都是他沒有想到的。但他從此與直銷結下了不解之緣,并且成為一個著名的直銷學者。雖然他身在商海,我仍然覺得他充滿了學者的氣質。”1995年初,楊謙在北京又操辦了一次關于直銷的學術研討會,何凱立與幾位同事從美國趕來參加會議,還特別請來世界直銷協會聯盟的秘書長。那是楊謙與何凱立的初次相識,從此以后,共同的學究氣,使他們至今仍然保持著“互相學習的關系”(楊謙語)。
何凱立也認為,直銷在中國轉型時期成了個特別的行業,他參與其中,見證了直銷業的起起伏伏。在供職安利中國負責法律事務、政府事務的同時,他一直在做著信息收集和研究,不僅在報刊發表文章,還出版了書籍,如《從傳統銷售到直銷并論多層直銷的是與非》,由法律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直銷法規的演變(1994-2004)》一書,則是得到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支持的、由英文原著翻譯而成的一部專著,在業內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何凱立很了解,作為一種營銷模式,直銷在中國的最初發展卻是困難重重,甚至一開始就被一些不法企業所扭曲。他也很理解,中國與世界經濟接軌一方面是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另一方面也是要保證社會安定的。
盡管安利不是第一家進入中國的外國直銷公司,但安利的步伐之快無人能及。1995年,安利投資1億美元在廣州設廠,1997年,安利中國的營業額就達到15億元人民幣。經歷了1998年國家“禁傳”和企業轉型后,安利中國在“店鋪+推銷員”的模式下更是賺了個盆滿缽滿,2004年在中國內地的業績竟高達170億元人民幣,占到安利全球業績的1/3。在安利的人員激勵機制動力之下,安利在中國內地的推銷員多達幾十萬人,活躍分子有18萬人之多。中國的直銷市場似乎一直是安利在主導,許多處在灰色地帶經營的公司也是在仿照安利的模式運行。安利的董事長或總裁頻繁造訪中國,有時還以美國商會主席或世界直銷協會主席身份與中國領導人會面。當吳儀希望安利提供經驗和建議時,安利趕緊寫出一份100多頁的中英文對照的建議書,名為《中國直銷發展的過去與未來》,還附加了“反金字塔銷售規定樣本”、“直銷管理規定樣本”、“世界直銷協會商德約法樣本”、“中國直銷企業界協會守則樣本”。從點滴事例可以看出安利勤奮不惜力,其中何凱立的付出自然是不可低估。安利,這家被視為能夠驚人地適應中國政治經濟周期并在任何環境下仍堅持直銷基因的公司,一直期待著加入世貿組織后的中國能重新開放直銷市
場,特別是期待著政府能夠首肯安利的模式。
然而,正當中國的直銷法規呼之欲出之際,在安利公司已供職14個年頭的何凱立,突然離職而去,轉而投向一家英國保險公司。一時間,“政府公關不到位”、“直銷法規對安利不利”、“安利中國員工可能大逃亡”的字眼紛紛見諸報端。盡管各方人士都出來說話,說是何先生的離職轉職本是正常之事,不該將此與安利的政府公關聯系起來,這是對何先生的誤解、對安利公司的誤解,也是對政府制定直銷政策的誤解。楊謙就認為,即便是直銷法規未能如多層次直銷公司之愿,也決不能把這結果歸結到公司公關的失利,因為直銷在中國大陸的發展政策,決不是只考慮直銷行業本身的事情,“政府的立法原則不是公司公關能左右的”。
那時的何凱立沒有多說什么便黯然離去,留下著作《中國直銷法規的演變(1994-2004)》,似乎是對直銷行業的一個交待。時至今日,何凱立仍難舍直銷業的情結,依然密切關注直銷在中國的發展,對老東家安利照舊贊許有加。在他今年2月底離職后,中國的直銷業更是新聞不斷:“雅芳得寵”、“安利失利”的相關報道,對直銷法規內容和出臺時間的推測,直至《直銷管理條例》和《禁止傳銷條例》真的出臺,并定于12月1日、11月1日實施。
何凱立本人對這個行業很是樂觀,他相信多層次直銷公司經過調整,是可以符合法規的規定經營并且保持競爭力的。他希望人們多看一些直銷的積極面,擴大其正面的影響。
雖然身在保險公司,何凱立的心還在直銷業。他承認自己目前也會給前來討教的國內公司做做顧問。“也許,我還會回到直銷業,直接參與一家公司的運作也有可能。”何凱立說。
何凱立還說,他在家還用著安利的產品,“很喜歡用”。他是笑著這樣說的。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