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銷管理條例》實施 保健品行業內憂外患
發布: 2005-11-30 00:00:00 作者: 來源:

12月1日,《直銷管理條例》開始實施,此條例涉及保健食品、保健器材、化妝品、保潔用品和小型廚具等五個品種。在這些品種中,受影響最大的將是保健品行業。
保健品未來會與藥品平分秋色
記者采訪了保健品行業的資深從業者、中國保健協會朱康年秘書長。朱康年對這個產業的前景非常樂觀。他認為,健康產業有發展潛力。我們從健康到疾病,并不是一個突然的過程,中間有一個過渡期。過渡期中的問題主要不是由藥品,而是可以由保健品來解決的。未來保健品會與藥品平分秋色。
在美國,醫療保險費用是沉重的負擔,政府發現發展保健品可彌補醫療費用的不足,于是扶植保健品產業。上個世紀90年代初,美國政府做十年的公費醫療預算,到2000年決算時發現,醫療費用明顯減少。原因是自主選擇的保健品沒有納入醫療保險,另一方面也由于保健品的使用,避免或延緩了疾病的發生。朱康年介紹,我國國務院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也做過這樣的統計,每3億元的保健品銷售額,可以滿足1萬人的就業,實現4000萬的稅收,減緩5億元的公費醫療壓力。
保健品營銷的困惑
對于保健品的營銷方式,企業一直是摸著石頭過河。從最初的廣告轟炸,到連鎖銷售,再到今天的直銷、演講、會議,企業采用變通方式把更多信息傳遞給消費者。我國一直將保健品當做食品來管理,控制其療效的宣傳。以大蒜產品為例,理論上有20多種功效,但在申報時只允許申報2種,如果要報全所有功能,就必須將同一產品用不同名字重復申報十幾次,沒有任何企業會這么干的。一個保健品除了具有申報上的兩種功能外,也許還包含其他功效,這些功效的宣傳就需要一種渠道,可以通過連鎖門店、會議、直銷等方式傳播,這些方式在保健品領域逐漸占據了主流。
新《條例》對保健品產業影響值得關注
據報道,中國保健食品生產企業約4000家,其中2/3的企業屬于中小企業,上市公司不超過6家,年銷售額能夠達到1億元的企業不超過18家。目前,已有安利、寶潔、仙妮蕾德等公司生產的400多種進口保健食品進入了中國市場,據美國著名的NPD市場調查公司統計,每100個購買保健食品的中國人中,大約有15人購買洋品牌。內憂外患中的民族保健品產業面對直銷,機遇和挑戰哪個更大?
朱康年認為,直銷放開后,國外企業也能體會到開放的好處,肯定會帶著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方式涌入中國市場,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多元化需求。但國內保健品企業沒有幾家能真正參與到直銷中來,甚至由于門檻過高,無資格介入到這場原本公平的競爭。同時,他還提出這樣的顧慮:“直銷只是一種營銷方式,無資格可以不做,但其他現行營銷模式中都或多或少地包含了直銷元素,F在最擔心的是國內企業無能力進入直銷,但是因為這個法規,沒有拿到直銷牌照的企業就不能從事帶有直銷元素的營銷活動,使現行的其他營銷方式陷入非法!
“另外,是否會有企業愿意把法規規定的申報數據拿出來?目前在保健品市場還不是很成熟的情況下,企業的操作難免有一些灰色成分。”朱康年認為,保健品是新興產業,在保障產品安全的前提下,應該給它寬松一些的發展環境。
關于門檻的問答
問:《條例》為直銷企業設置的門檻,您覺得對國內企業來說,高嗎?
答:門檻當然高,中國企業有誰能拿出一億元作為直銷的入門費呢?除了個別企業外,只有國外企業能夠做到。所以不管他們如何解釋這個法規的內涵,從法規條文本身來說,中國的企業基本被排斥在直銷門檻外了。
問:這個口是給跨國公司放的,國內企業很難獲利?
答:對,中國沒什么企業能參與直銷。直銷放開后,外國企業無疑在中國市場的競爭中處于絕對優勢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