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建集團走直銷難產 中小保健品面臨路徑新選擇
發布: 2006-01-01 00:00:00 作者: 朱力 來源:

在2004年9月有關直銷市場開放,一些限定性條款被披露之后,作為直銷主力軍的保健品行業便一直盛傳將組建一個為中小型直銷企業量身定做的產業集團,以應對1000萬美元注冊資本、5億元人民幣銷售額和2000萬元人民幣保證金的“鐵門檻”,牽頭組建這個集團的就是中國保健協會。如今,一度欲組織中小保健企業籌建產業集團的中國保健協會,對于直銷的熱情卻悄然減退。
眾口難調集團難產
在2004年9月有關直銷市場開放,一些限定性條款被披露之后,中國保健協會就開始運作“產業集團”之事,雖然保健協會秘書長一再否認“產業集團”是應對直銷門檻而生,但直銷門檻卻為其提供了契機和支點。
在聽說中國保健協會要整合中國中小直銷企業后,行業觀察人士認為,中國保健協會此舉,“是為中國直銷市場開放前的大力鋪墊,欲借眾人之力,組建中國直銷界的航空母艦,意圖統領江湖。”并表示,“中國保健協會此舉整合,為中國直銷行業預留火種,借整合之力,打造民族直銷大規模的直銷集團……”
不過相比之下,也有企業老總表示出不同的看法:“這樣各自為政的集團,實際上還是沒有幫助保健產品企業擺脫松散型的局面,我們是不會出資參加的。”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異議產生的主要原因是認為“產業集團很多情況還是未知的:如究竟誰掌握話語權;各種費用如何繳納等等。”
同時,也有人認為,產業集團收編眾多中小企業之后的實際運作將面臨較大的管理難度,畢竟產權難明、“眾口難調”……
除此之外,一位資深直銷人士王先生認為,國家設立2000萬元人民幣的保證金等高門檻,本來就是希望通過這種強制性的行為整合保健品行業,如果保健產業集團網羅的僅僅是一批中小企業的話,就沒有達到國家設立這個門檻的目的,將來就會帶來很多問題,如產業集團成員違規操作幾率將加大等等,而保健產業集團最終能否真正拿到直銷牌照也很難說。
放棄牌照低調潛行
對于眾多中小型企業來說,中國保健協會組建產業集團最大的魅力還是幫助他們拿到一張通往“直銷”的門票。
業內很多人士認為,此次整合并不排除政府授意產業集團直銷。一家保健品直銷中小企業的李總分析,由于出臺的“直銷法”并不利于中小企業的發展,按現行規定,除了需首次交納2000萬元保證金外,今后每個月都要將營業額的15%作為保證金上交,直到交滿1億元為止,大多數企業都沒法承受這一資金壓力。國內一批中小企業在“高門檻”下必然成為黑戶口,由于沒有“合法名分”,這部分中小企業很容易自暴自棄,從而,內資企業將得不到較好的發展,所以政府不得不考慮這一批內資企業的生存。
一位企業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盡管有消息說政府取消了‘3年累計銷售額5億元人民幣’的條件,但按照已經披露的關于申領直銷執照的限定性條款,特別是2000萬元人民幣保證金條款,我們企業肯定得出局。”這樣一來,中國保健協會組建產業集團后,大家就可以以產業集團的名義共同出資申領執照。
現在《直銷法》已經生效,原定上半年完成組建的中國健康產業集團卻遲遲沒能浮出水面。中國保健協會秘書長朱康年表示,產業集團的籌建仍在進行中,但不會再去申請直銷牌照,今后將以產品、營銷渠道互通為主,集團本身也不是實體。
據悉,明年3月-4月有望發放第一批直銷牌照,目前約有70家企業向商務部提出了直銷牌照的申請,除了哈藥、健康元等少數藥企外,眾多傳統醫藥企業對這一新事物仍持觀望態度。
“現在不少保健品企業對直銷確實已沒有興趣,當初籌建這個集團也不僅僅是為了直銷。”中國保健協會秘書長朱康年認為。
直銷并非救命稻草
由于目前中國開放直銷的政策并不明朗,特別是中小保健企業可能會比外資企業推遲開放,能否拿到直銷牌照便成為了首要風險。而萬一拿不到牌照,這些公司將陷入一個十分尷尬的境地……
“保健品企業不要對直銷抱有太多的幻想。事實上,直銷一直并非主流的銷售模式,并且在西方現在已逐步衰退。”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全世界直銷銷售額可能只有1000億左右,還不到全世界商品零售總額的1%。”
目前,隨著中國開放直銷市場的臨近,一股掘金保健品直銷的暗流在中國市場上涌動。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經開始直銷運作的內資企業至少在1000家以上,其中大部分是中小型企業,而他們又大部分屬于健康產業。
業內人士指出:直銷其實只是一種行銷手段,并不是什么靈丹妙藥,一個企業如果沒有過硬的產品,說什么都是白搭。而且,由于直銷行業的復雜性,經營管理上同樣存在著很大風險。國家管理跟不上,直銷主體就會違反游戲規則;商家違反游戲規則,就會促使直銷受眾失去理性;直銷受眾失去理性,又會促使直銷主體進一步違反游戲規則,就會使國家管理更加跟不上來。
眾口難調集團難產
在2004年9月有關直銷市場開放,一些限定性條款被披露之后,中國保健協會就開始運作“產業集團”之事,雖然保健協會秘書長一再否認“產業集團”是應對直銷門檻而生,但直銷門檻卻為其提供了契機和支點。
在聽說中國保健協會要整合中國中小直銷企業后,行業觀察人士認為,中國保健協會此舉,“是為中國直銷市場開放前的大力鋪墊,欲借眾人之力,組建中國直銷界的航空母艦,意圖統領江湖。”并表示,“中國保健協會此舉整合,為中國直銷行業預留火種,借整合之力,打造民族直銷大規模的直銷集團……”
不過相比之下,也有企業老總表示出不同的看法:“這樣各自為政的集團,實際上還是沒有幫助保健產品企業擺脫松散型的局面,我們是不會出資參加的。”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異議產生的主要原因是認為“產業集團很多情況還是未知的:如究竟誰掌握話語權;各種費用如何繳納等等。”
同時,也有人認為,產業集團收編眾多中小企業之后的實際運作將面臨較大的管理難度,畢竟產權難明、“眾口難調”……
除此之外,一位資深直銷人士王先生認為,國家設立2000萬元人民幣的保證金等高門檻,本來就是希望通過這種強制性的行為整合保健品行業,如果保健產業集團網羅的僅僅是一批中小企業的話,就沒有達到國家設立這個門檻的目的,將來就會帶來很多問題,如產業集團成員違規操作幾率將加大等等,而保健產業集團最終能否真正拿到直銷牌照也很難說。
放棄牌照低調潛行
對于眾多中小型企業來說,中國保健協會組建產業集團最大的魅力還是幫助他們拿到一張通往“直銷”的門票。
業內很多人士認為,此次整合并不排除政府授意產業集團直銷。一家保健品直銷中小企業的李總分析,由于出臺的“直銷法”并不利于中小企業的發展,按現行規定,除了需首次交納2000萬元保證金外,今后每個月都要將營業額的15%作為保證金上交,直到交滿1億元為止,大多數企業都沒法承受這一資金壓力。國內一批中小企業在“高門檻”下必然成為黑戶口,由于沒有“合法名分”,這部分中小企業很容易自暴自棄,從而,內資企業將得不到較好的發展,所以政府不得不考慮這一批內資企業的生存。
一位企業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盡管有消息說政府取消了‘3年累計銷售額5億元人民幣’的條件,但按照已經披露的關于申領直銷執照的限定性條款,特別是2000萬元人民幣保證金條款,我們企業肯定得出局。”這樣一來,中國保健協會組建產業集團后,大家就可以以產業集團的名義共同出資申領執照。
現在《直銷法》已經生效,原定上半年完成組建的中國健康產業集團卻遲遲沒能浮出水面。中國保健協會秘書長朱康年表示,產業集團的籌建仍在進行中,但不會再去申請直銷牌照,今后將以產品、營銷渠道互通為主,集團本身也不是實體。
據悉,明年3月-4月有望發放第一批直銷牌照,目前約有70家企業向商務部提出了直銷牌照的申請,除了哈藥、健康元等少數藥企外,眾多傳統醫藥企業對這一新事物仍持觀望態度。
“現在不少保健品企業對直銷確實已沒有興趣,當初籌建這個集團也不僅僅是為了直銷。”中國保健協會秘書長朱康年認為。
直銷并非救命稻草
由于目前中國開放直銷的政策并不明朗,特別是中小保健企業可能會比外資企業推遲開放,能否拿到直銷牌照便成為了首要風險。而萬一拿不到牌照,這些公司將陷入一個十分尷尬的境地……
“保健品企業不要對直銷抱有太多的幻想。事實上,直銷一直并非主流的銷售模式,并且在西方現在已逐步衰退。”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全世界直銷銷售額可能只有1000億左右,還不到全世界商品零售總額的1%。”
目前,隨著中國開放直銷市場的臨近,一股掘金保健品直銷的暗流在中國市場上涌動。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經開始直銷運作的內資企業至少在1000家以上,其中大部分是中小型企業,而他們又大部分屬于健康產業。
業內人士指出:直銷其實只是一種行銷手段,并不是什么靈丹妙藥,一個企業如果沒有過硬的產品,說什么都是白搭。而且,由于直銷行業的復雜性,經營管理上同樣存在著很大風險。國家管理跟不上,直銷主體就會違反游戲規則;商家違反游戲規則,就會促使直銷受眾失去理性;直銷受眾失去理性,又會促使直銷主體進一步違反游戲規則,就會使國家管理更加跟不上來。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