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法規空白機構直銷玄機暗藏 "從"還是"不從"
發布: 2006-10-03 00:00:00 作者: yangping 來源:

基金公司對直銷大客戶和普遍投資者的區別對待已是眾所周知的事。多家基金公司每周均有投資報告專送機構投資者,這些報告不僅對外保密,即使是該公司的普通投資者也是無緣享有的。
基金的機構直銷已不僅僅是一個營銷問題,它已開始侵入投資領域,而令人擔憂的是,目前這一領域的監管和法規還存在大量空白,市場只能寄望于公司的自律。
“作為直銷人員,我們最大的困惑就是,機構投資者或者大戶,總是要求直接見投資總監,不愿意跟我們談。”
“我們有一個客戶,有幾千萬在做股票,但他就買幾百萬的基金。他很坦白的說,我就是拿幾百萬的投資來共享你們的研究平臺。”
“我們的基金經理、投資總監其實是很不愿意見客戶的。見客戶就要談股票,哪些話該說哪些話不該說,很難把握。而客戶問的往往又是他們都不想回答的問題。”
“對于機構投資者,不同的基金公司態度有所不同。有基金公司的直銷人員竟然可以掌握基金重倉股情況,甚至還可以一周更新一次!”
“這些機構牛得很,動不動就是一個電話打過來,股票漲了要問,跌了也要問。問重倉股是經常的事。”
記者在了解基金直銷情況時,聽到上述各種說法。很明顯,能否及時了解基金投資情況,成為機構和大戶是否購買基金的一個考量因素,而不同的基金公司的配合程度又不盡相同。
記者了解到,部分基金公司將“是否配合基金銷售”作為對基金經理的考查標準之一,更有甚者,一些基金公司干脆將基金規模與基金經理的考核掛鉤。在這樣的考核體制下,見客戶,特別是機構戶就是基金經理的日常工作之一了,這類基金公司往往與機構和大客戶有很“良好”的溝通機制。
事實上,市場上已開始質疑機構大戶利用掌握的基金信息進行套利的行為,發生在去年年底的“巨額申購興業可轉債基金套利招商銀行”事件就是其中之一。市場懷疑的重點是,機構大戶是如何獲知該基金大量持有招商銀行的信息的?“招行事件”并不是孤立的。某A股在香港上市后,表現優異價格高于A股。而A股停牌,投資者即使看到了套利機會也無法買入。于是,一些重倉持有該股的基金則成了機構申購重點,一只總規模不過10億的基金一天內的申購凈份額就達到了2億。該基金經理直言不諱:“我們一直和機構有溝通,他們知道我們長期大量持有這只股票,所以才會大舉申購。”雖然監管層及時的堵住了上述漏洞,但是此類事件的多次發生,不能不讓人對基金公司的區別對待產生懷疑。
其實,基金公司對直銷大客戶和普遍投資者的區別對待已是眾所周知的事。多家基金公司每周均有投資報告專送機構投資者,這些報告不僅對外保密,即使是該公司的普通投資者也是無緣享有的。
不過,并不是所有的基金公司對直銷大客戶都“低眉順眼言聽計從”。“現在保險公司也可以做A股了,他們的角色從基金公司的客戶轉變為‘客戶+對手’了,我們不能不留個心眼。”一些基金公司已經開始意識到要自我保護。
也有一些公司從公司文化和風險控制的角度來看待公司與機構戶的關系。“我們公司認為,基金經理的職責就是把業績做上去,如果業績好贖回反而多,不關基金經理的事,是銷售的責任。基金經理不想見客戶,他完全可以不去。”不過,這位人士也透露,在這樣的理念下,銷售部門與投資部門仍然時有沖突,銷售部門常常投訴投資部門不配合工作。
可以看出,基金的機構直銷已不僅僅是一個營銷問題,它已開始侵入投資領域,如何對待直銷戶,直接反映了一個公司的風險控制、職業操守和公司文化。而令人擔憂的是,目前這一領域的監管和法規還存在大量空白,市場只能寄望于公司的自律。
基金的機構直銷已不僅僅是一個營銷問題,它已開始侵入投資領域,而令人擔憂的是,目前這一領域的監管和法規還存在大量空白,市場只能寄望于公司的自律。
“作為直銷人員,我們最大的困惑就是,機構投資者或者大戶,總是要求直接見投資總監,不愿意跟我們談。”
“我們有一個客戶,有幾千萬在做股票,但他就買幾百萬的基金。他很坦白的說,我就是拿幾百萬的投資來共享你們的研究平臺。”
“我們的基金經理、投資總監其實是很不愿意見客戶的。見客戶就要談股票,哪些話該說哪些話不該說,很難把握。而客戶問的往往又是他們都不想回答的問題。”
“對于機構投資者,不同的基金公司態度有所不同。有基金公司的直銷人員竟然可以掌握基金重倉股情況,甚至還可以一周更新一次!”
“這些機構牛得很,動不動就是一個電話打過來,股票漲了要問,跌了也要問。問重倉股是經常的事。”
記者在了解基金直銷情況時,聽到上述各種說法。很明顯,能否及時了解基金投資情況,成為機構和大戶是否購買基金的一個考量因素,而不同的基金公司的配合程度又不盡相同。
記者了解到,部分基金公司將“是否配合基金銷售”作為對基金經理的考查標準之一,更有甚者,一些基金公司干脆將基金規模與基金經理的考核掛鉤。在這樣的考核體制下,見客戶,特別是機構戶就是基金經理的日常工作之一了,這類基金公司往往與機構和大客戶有很“良好”的溝通機制。
事實上,市場上已開始質疑機構大戶利用掌握的基金信息進行套利的行為,發生在去年年底的“巨額申購興業可轉債基金套利招商銀行”事件就是其中之一。市場懷疑的重點是,機構大戶是如何獲知該基金大量持有招商銀行的信息的?“招行事件”并不是孤立的。某A股在香港上市后,表現優異價格高于A股。而A股停牌,投資者即使看到了套利機會也無法買入。于是,一些重倉持有該股的基金則成了機構申購重點,一只總規模不過10億的基金一天內的申購凈份額就達到了2億。該基金經理直言不諱:“我們一直和機構有溝通,他們知道我們長期大量持有這只股票,所以才會大舉申購。”雖然監管層及時的堵住了上述漏洞,但是此類事件的多次發生,不能不讓人對基金公司的區別對待產生懷疑。
其實,基金公司對直銷大客戶和普遍投資者的區別對待已是眾所周知的事。多家基金公司每周均有投資報告專送機構投資者,這些報告不僅對外保密,即使是該公司的普通投資者也是無緣享有的。
不過,并不是所有的基金公司對直銷大客戶都“低眉順眼言聽計從”。“現在保險公司也可以做A股了,他們的角色從基金公司的客戶轉變為‘客戶+對手’了,我們不能不留個心眼。”一些基金公司已經開始意識到要自我保護。
也有一些公司從公司文化和風險控制的角度來看待公司與機構戶的關系。“我們公司認為,基金經理的職責就是把業績做上去,如果業績好贖回反而多,不關基金經理的事,是銷售的責任。基金經理不想見客戶,他完全可以不去。”不過,這位人士也透露,在這樣的理念下,銷售部門與投資部門仍然時有沖突,銷售部門常常投訴投資部門不配合工作。
可以看出,基金的機構直銷已不僅僅是一個營銷問題,它已開始侵入投資領域,如何對待直銷戶,直接反映了一個公司的風險控制、職業操守和公司文化。而令人擔憂的是,目前這一領域的監管和法規還存在大量空白,市場只能寄望于公司的自律。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