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檬丹:寫在金士力、富迪拿牌之后的隨筆
發布: 2006-10-31 00:00:00 作者: 胡檬丹 來源:

昨天看到富迪又拿牌了,本來應該又是件轟動的事,但似乎沒有燒到人們的興奮點,幾個業內朋友只是淡淡說了兩句,無非是:"它也能拿牌啊……""這都哪兒跟哪兒……""我都沒關心了……"總而言之,關心的人越來越少了,那種原本在拿牌后應有的熱烈氣氛一點苗頭都沒有出現。
隨意看了看資料,金士力佳友(天津)有限公司,隸屬天津天士力集團公司,中韓合資,由天士力集團控股……
據說該集團公司在馬來西亞、新加坡有直銷從業經歷,而韓國佳友集團也有較豐富的直銷從業經驗。年前曾聽說有在國內從事直銷的計劃,沒想到如今便出了金士力佳友(天津)有限公司拿牌的事實。
雖然該公司有迅雷不及掩耳的拿牌行動,過硬的政府公關能力,堅實如天士力集團的雄厚背景,但畢竟是2005年2月才誕生,注冊資金僅8000萬人民幣(從注冊時間和注冊資金來看,似乎有專為奪取中國直銷市場而成立的意圖),金力士公司還太年輕,再加上外來的和尚難念經,能否掌控好中國這個特殊市場,現在還得打個大大的問號。
富迪,雖貴為當年十家轉型企業之一,但近年來已龜縮至上海一偶,基本無法與安利、完美等巨頭相抗衡,甚至于被業界所忽視的雅芳,也擁有比它更驕人的業績。兩年前也曾致電該公司高管,其當時的話大概意思是:我們只做上海,其他地方不想涉及。至于是不想,還是不能,也不便深究。但很明顯的一點是,該公司在業內已經很少能引起人們的關注,雖然它也曾有過輝煌的歷史。
近日業界又傳出驚人消息--轉型企業大多不能于12月大限前拿到直銷牌照。那么政府為什么要在這個非常時期(轉型企業還有一個月時間便到大限)將珍貴的牌照頒發給一個過于年輕的公司和一個看似有些年邁的公司?往積極的方面想,新公司帶來新氣象,老企業有經驗,有望重振當年雄風;往消極的方面想,新公司經驗不足,老企業跟不上時代步伐。
最近總有業內朋友問我:"中國的直銷行業到底怎么了?"我一時為之語塞,這真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難回答是出于很多問題的困擾,比如拿牌了,企業要怎么做?拿不到牌,轉型企業要怎么做?拿不到牌,中小企業又能怎么做?法規下的直銷該怎么做?與國際接軌要怎么接?直銷商該是該選擇拿牌企業還是不拿牌企業……這一系列的問題到目前之止誰都不能或者說是不敢給出一個恰當的解釋。
有朋友直截了當地說:直銷大蕭條期到了!我不愿意這樣去想,也不敢這樣想,畢竟還有近千萬人在靠這個行業生存,畢竟我們對這個行業還有太多的期望。
各種猜想仍然處于猜想的層面,未來究竟會是怎樣一個局面,還是讓我們靜看下一個拿牌的是誰吧……
隨意看了看資料,金士力佳友(天津)有限公司,隸屬天津天士力集團公司,中韓合資,由天士力集團控股……
據說該集團公司在馬來西亞、新加坡有直銷從業經歷,而韓國佳友集團也有較豐富的直銷從業經驗。年前曾聽說有在國內從事直銷的計劃,沒想到如今便出了金士力佳友(天津)有限公司拿牌的事實。
雖然該公司有迅雷不及掩耳的拿牌行動,過硬的政府公關能力,堅實如天士力集團的雄厚背景,但畢竟是2005年2月才誕生,注冊資金僅8000萬人民幣(從注冊時間和注冊資金來看,似乎有專為奪取中國直銷市場而成立的意圖),金力士公司還太年輕,再加上外來的和尚難念經,能否掌控好中國這個特殊市場,現在還得打個大大的問號。
富迪,雖貴為當年十家轉型企業之一,但近年來已龜縮至上海一偶,基本無法與安利、完美等巨頭相抗衡,甚至于被業界所忽視的雅芳,也擁有比它更驕人的業績。兩年前也曾致電該公司高管,其當時的話大概意思是:我們只做上海,其他地方不想涉及。至于是不想,還是不能,也不便深究。但很明顯的一點是,該公司在業內已經很少能引起人們的關注,雖然它也曾有過輝煌的歷史。
近日業界又傳出驚人消息--轉型企業大多不能于12月大限前拿到直銷牌照。那么政府為什么要在這個非常時期(轉型企業還有一個月時間便到大限)將珍貴的牌照頒發給一個過于年輕的公司和一個看似有些年邁的公司?往積極的方面想,新公司帶來新氣象,老企業有經驗,有望重振當年雄風;往消極的方面想,新公司經驗不足,老企業跟不上時代步伐。
最近總有業內朋友問我:"中國的直銷行業到底怎么了?"我一時為之語塞,這真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難回答是出于很多問題的困擾,比如拿牌了,企業要怎么做?拿不到牌,轉型企業要怎么做?拿不到牌,中小企業又能怎么做?法規下的直銷該怎么做?與國際接軌要怎么接?直銷商該是該選擇拿牌企業還是不拿牌企業……這一系列的問題到目前之止誰都不能或者說是不敢給出一個恰當的解釋。
有朋友直截了當地說:直銷大蕭條期到了!我不愿意這樣去想,也不敢這樣想,畢竟還有近千萬人在靠這個行業生存,畢竟我們對這個行業還有太多的期望。
各種猜想仍然處于猜想的層面,未來究竟會是怎樣一個局面,還是讓我們靜看下一個拿牌的是誰吧……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