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安利不拿牌
發布: 2006-11-02 00:00:00 作者: yangping 來源:

我們不能說安利就代表了中國直銷行業,但在一定程度上它代表了很大一批直銷企業的共同利益,這也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如果安利拿不到牌,除了安利自身的生存問題之外,還可能會涉及到以下諸多問題。
企業生存
眾所周知,中國已經成為安利全球最重要的一個贏利場。
安利剛進入中國市場不久便遭遇直銷行業的嚴冬“一刀切”,1998年的銷售額僅為3.2億元人民幣,但隨后推出的轉型計劃,讓安利不僅平穩渡過這場寒冬,而且銷售額節節上升:1999年達到近20億元,2000年為24億元,2001年達到64億元,到了2004年,業績更是狂飆至近200億元。總結轉型的6年,安利的營業額足足增長了49倍,這是在何種的超速發展?
與安利(中國)節節高生的輝煌成績相對應的是安利全球營業額的下落,從1997年巔峰的68億美院跌落到了2003年的不到39億美元,2004雖然有些許的提升,營業額為 49億元,但有業內人士指出,回升的業績不是安利本身的,而是北美子公司捷星的成績,出去捷星的10.35億美元,安利全球的業界仍不足39億美元。
由此可見,安利(中國)在安利(全球)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也成為安利著重打造的重中之重。
如果安利沒有獲得牌照,別說業績的持續增長,可能還會倒退到1998年時的狀態也說不定。可以想象,如果沒有了安利(中國)的奉獻和支撐,安利全球的市場會否被捷星步步吞噬?
人員發展
要問安利在中國到底有多少經銷商,業界傳言有上百萬人,安利官方的數據是20余萬,但要問到更為具體的數字,可能連安利公司自己也說不清楚。
如果安利在大限之前無法獲得直銷牌照,那么必然面臨兩個方面的問題,其一,是安利公司對直銷人員的安頓問題,從安利公司發出的信息稱,安利會拿出2億元人民幣來賠償直銷人員的損失,而業界傳言,到目前之止,安利已經賠出不少于2億人民幣了,至于今后還會賠償多少,實在是個難以預測的數字;第二,等待著直銷人員的將是因違規操作而被取締的危險,這對直銷人員而言將是滅頂之災,而如何面對眾多的經銷商,這是安利(中國)必須面對的一個嚴肅的問題,一旦處理不好,很有可能會引發許多社會問題。
另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目前國內許多公司的經銷商甚至是高管人員,有一部分都源自安利。其為行業提供人才的同時,也將安利的模式及思維方式深植于各大同行企業,而隨著安利模式的不被承認,這些人才們的市場運作與企業經營理念將出現斷層。這對各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必須也會帶來相當大的影響。
行業影響
在中國提到直銷,第一個讓人想起的企業應該就是安利了。曾經有一份調查報告稱,在100名被調查者中,當被問及直銷時,有70%的人知道兩家以上的直銷公司,而安利絕對是第一個被提及的企業。
如果安利無法獲得牌照,還將影響整個直銷行業。眾所周知,目前國內有95%想從事直銷的企業都以安利公司看齊,如果代表著絕大多數直銷公司的安利都無法獲得牌照,對于直銷行業的打擊和影響可想而知。
而且,安利從進入中國以來,便致力于慈善和公益活動,也許有好事者會說那是一種手段,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公司和慈善活動,不僅為安利贏得了直銷行業的認同,也獲得社會大眾的認可。
有業界專家稱,安利在中國代表的不僅僅是一種營銷模式,更代表著一種態度和責任,一種成熟企業應該有的態度和責任。
2005年年初,商務部商業改革發展司公布的調查結果表明,安利(中國)的銷售額已進入全國商業連鎖企業的第五位,國家經貿委經濟信息中心和《每周電腦報》授予安利(中國)2004年度中國信息化百強企業稱號。同年7 月, AC尼爾森研究公司針對安利全球市場進行的2005安利美譽度調查結果顯示,安利(中國)的知名度、美譽度、產品美譽度分別達到99%、77%和88%。
這樣一家具有極高知名度的企業,如果都不能在本行業獲得合法的經營牌照,那么之前它獲得那么多獎項和稱號,豈不成了最大的“黑色幽默”?
企業生存
眾所周知,中國已經成為安利全球最重要的一個贏利場。
安利剛進入中國市場不久便遭遇直銷行業的嚴冬“一刀切”,1998年的銷售額僅為3.2億元人民幣,但隨后推出的轉型計劃,讓安利不僅平穩渡過這場寒冬,而且銷售額節節上升:1999年達到近20億元,2000年為24億元,2001年達到64億元,到了2004年,業績更是狂飆至近200億元。總結轉型的6年,安利的營業額足足增長了49倍,這是在何種的超速發展?
與安利(中國)節節高生的輝煌成績相對應的是安利全球營業額的下落,從1997年巔峰的68億美院跌落到了2003年的不到39億美元,2004雖然有些許的提升,營業額為 49億元,但有業內人士指出,回升的業績不是安利本身的,而是北美子公司捷星的成績,出去捷星的10.35億美元,安利全球的業界仍不足39億美元。
由此可見,安利(中國)在安利(全球)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也成為安利著重打造的重中之重。
如果安利沒有獲得牌照,別說業績的持續增長,可能還會倒退到1998年時的狀態也說不定。可以想象,如果沒有了安利(中國)的奉獻和支撐,安利全球的市場會否被捷星步步吞噬?
人員發展
要問安利在中國到底有多少經銷商,業界傳言有上百萬人,安利官方的數據是20余萬,但要問到更為具體的數字,可能連安利公司自己也說不清楚。
如果安利在大限之前無法獲得直銷牌照,那么必然面臨兩個方面的問題,其一,是安利公司對直銷人員的安頓問題,從安利公司發出的信息稱,安利會拿出2億元人民幣來賠償直銷人員的損失,而業界傳言,到目前之止,安利已經賠出不少于2億人民幣了,至于今后還會賠償多少,實在是個難以預測的數字;第二,等待著直銷人員的將是因違規操作而被取締的危險,這對直銷人員而言將是滅頂之災,而如何面對眾多的經銷商,這是安利(中國)必須面對的一個嚴肅的問題,一旦處理不好,很有可能會引發許多社會問題。
另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目前國內許多公司的經銷商甚至是高管人員,有一部分都源自安利。其為行業提供人才的同時,也將安利的模式及思維方式深植于各大同行企業,而隨著安利模式的不被承認,這些人才們的市場運作與企業經營理念將出現斷層。這對各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必須也會帶來相當大的影響。
行業影響
在中國提到直銷,第一個讓人想起的企業應該就是安利了。曾經有一份調查報告稱,在100名被調查者中,當被問及直銷時,有70%的人知道兩家以上的直銷公司,而安利絕對是第一個被提及的企業。
如果安利無法獲得牌照,還將影響整個直銷行業。眾所周知,目前國內有95%想從事直銷的企業都以安利公司看齊,如果代表著絕大多數直銷公司的安利都無法獲得牌照,對于直銷行業的打擊和影響可想而知。
而且,安利從進入中國以來,便致力于慈善和公益活動,也許有好事者會說那是一種手段,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公司和慈善活動,不僅為安利贏得了直銷行業的認同,也獲得社會大眾的認可。
有業界專家稱,安利在中國代表的不僅僅是一種營銷模式,更代表著一種態度和責任,一種成熟企業應該有的態度和責任。
2005年年初,商務部商業改革發展司公布的調查結果表明,安利(中國)的銷售額已進入全國商業連鎖企業的第五位,國家經貿委經濟信息中心和《每周電腦報》授予安利(中國)2004年度中國信息化百強企業稱號。同年7 月, AC尼爾森研究公司針對安利全球市場進行的2005安利美譽度調查結果顯示,安利(中國)的知名度、美譽度、產品美譽度分別達到99%、77%和88%。
這樣一家具有極高知名度的企業,如果都不能在本行業獲得合法的經營牌照,那么之前它獲得那么多獎項和稱號,豈不成了最大的“黑色幽默”?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