摳門兒老太“不差錢”3年買保健品花了14萬
發布: 2010-03-26 10:45:38 作者: 雅歌 來源: 東北新聞網

漫畫:王尚采自甘井子區中華路街道北府花園社區
知道母親一直在吃保健品,還隔三岔五地給兒女們“捎帶”,但3個兒女無論如何也沒想到老太太居然在3年時間里沖到了“14萬級會員”的高級別。“要不是她自己說漏了嘴,我們還都蒙在鼓里呢!14萬級,那就是14萬元錢啊! ”母親對保健品的執著讓陳女士束手無策。
以健康的名義,摳門老媽“迷”上保健品
陳女士的母親張金華(化名)今年64歲。 3年前,經朋友介紹參加了某品牌保健品組織的講座,自此后就變成了該品牌的忠實擁躉。大到含有托瑪琳材質的16件套豪華保健寢具,小到成套的保健膠囊、蛋白粉,張金華都像不要錢一樣往家里買。“一套寢具1.1萬元,她買了8套分給兒女和親戚! ”
被母親的大手筆嚇住的陳女士無論如何也想不明白,一輩子節儉度日,指甲縫里都能摳出錢來的老人怎么變得這么瘋狂?“前幾天,我妹妹得病準備手術,她攔著不讓,還去買回一堆各式各樣的膠囊給妹妹吃!說吃了這個就不用手術了! ”
面對執著于保健品功效的老人,陳女士和弟弟妹妹是勸也不是、不勸也不是,“我們一提反對意見,她就會說:‘你看到媽媽身體健康不得病,難道你不高興嗎? ’”
老人說:我買的是健康,順便買回安心和踏實
張金華早年間做過手術,有腿疼的老毛病,而且一直都有睡眠障礙。她常說,“身體健康是福”,一生好強的她不愿意到老了反而成為兒女的拖累。“現在看病多貴啊,而我買的這些保健品,就好像專門是為我研究的一樣,跟我的病可對癥了。我天天吃,覺得身體一天比一天好!精神也一天比一天好! ”
更讓張金華覺得劃算的是,每次參加活動買保健品,組織者都會贈送香皂、醬油、襪子等小禮物,“保健襪一雙90元呢!這不都是白給的嘛! ”但3年來,老伴和兒女們眾口一詞反對她買保健品的態度卻越來越堅決,這讓張金華倍感委屈,很難接受。
兒女說:銷售人員是破壞我們家庭和諧的“幕后黑手”
上個月,陳女士的妹妹從國外回來,張金華讓女兒把禮物分出一份來送給賣保健品的銷售人員,還說“人家小孩外出闖蕩不容易,過些日子就結婚了,要表示心意”。對于母親和銷售人員的“親情互動”,陳女士哭笑不得。
陳女士認為,如果不是因為母親手頭寬裕,耳根軟,那些打“親情牌”的銷售人員根本不會在她身上浪費時間,“我經常把保健品騙錢的報道打印下來拿給我媽,可她根本不看。而且堅決不允許我們‘詆毀’銷售人員! ”
張金華的做法不僅讓老伴頗有微詞,就連兒女們也都不愿回家了,“家里到處都是保健品,看見就煩;我們一說,她也煩。我媽這個樣子,到底該怎么辦呢? ”
老太的思維
大到含有托瑪琳材質的16件套豪華保健寢具,小到成套的保健膠囊、蛋白粉,張金華都像不要錢一樣往家里買。一套寢具1.1萬元,她買了8套分給兒女和親戚!
前幾天,女兒得病準備手術,她攔著不讓,還去買回一堆各式各樣的膠囊給女兒吃!說吃了這個就不用手術了!
每次參加活動買保健品,組織者都會贈送香皂、醬油、襪子等小禮物,保健襪一雙90元呢!這不都是白給的嘛!
專家分析
心理方面:兒女應該多關心
針對這種情況,大連徐醫生心理工作室主任徐相君分析說,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安全感逐漸缺失、社會功能感也逐漸喪失,自我意識減淡。為了重新引起子女和周圍人的關注,有些老年人就會采取購物比如購買保健品的方式達到這種目的。
過度關注自己的健康,不加分析地購買保健品是一部分久病纏身的老年人的真實心態。 “而有的老年人本身沒有疾病,為什么還會買保健品呢?這是因為他(她)的潛意識里還是希望自己身體一直健康下去的,求助于各種保健品就是比較常用的辦法。 ”
針對于老年人偏執于保健品的這種心態,徐相君建議說:“作為兒女應該給予父母更多的關注、理解和尊重,讓他們加強自身的存在感,覺得自己還很重要;而社會各界和相關部門也應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老年人身心健康方面,多為老年人提供正確的健康指導。 ”
生理方面:保健品并非萬能
中國醫科大學老年病醫院主任醫師王文斗表示,正規廠家生產的保健品的確有一定功效,選擇適合自己的保健品服用,一定要量力而行、適可而止。另外,對于不同年齡的患者,保健品的功效各不相同,比如40-50歲的患病人群,服用保健品可能對疾病有輔助作用,但70歲以上患者服用保健品,功效相對就會降低或幾乎無效。
王文斗強調,最重要的一點是,絕對不能用保健品代替藥品,比如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的老年人,血壓和血糖依賴藥物保持平穩,一旦停止服藥代之以保健品,延誤病情后果將十分嚴重。
王文斗還建議說,“老年人期望有個健康的身體,其實不一定非要依靠保健品。平時多和醫護人員接觸,學習了解正規的保健知識;飲食方面則以清淡為主,合理搭配。同時適當運動,保持健康并不是難事。 ”另外,王文斗還建議老年人定期檢查身體,“對自己的身體情況掌握得越多,對自己的健康把握就越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