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出現冒牌《中國經濟周刊》宣傳非法傳銷
發布: 2010-05-25 09:47:32 作者: 崔曉林 來源: 中國經濟周刊

很多讀者可能還記得,早在2009年6月,《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曾臥底廣西南寧地下傳銷網絡,揭開了地下 “純資本運作”的傳銷騙局。時隔10個月,根據多方線索,記者再次趕赴廣西,對非法傳銷活動進行追蹤調查。這一次,記者的目的地是北海。
為何是北海?事情始于一個讀者來電。
2010年4月上旬的一天,《中國經濟周刊》編輯部接到黑龍江讀者明先生打來的電話,電話內容讓人感到震驚:一種冒用《中國經濟周刊》封面,刊載“資本運作”、“連鎖經營”等非法傳銷內容的刊物(下稱“假周刊”),在廣西北海火爆熱銷。
明先生的電話還沒有讓人醒過神來, 全國各地讀者的電話已接踵而來,河北、遼寧、吉林、天津、北京、新疆等多地的讀者打來同樣問題的咨詢和求證電話。這些讀者反映,在北海的很多書報攤,甚至一些正規書店里,“假周刊”隨處可見;有讀者表示,“假周刊”不但有正刊,還有為新中國成立60周年出版的“特刊”,其內容全是宣揚傳銷的。
4月12日,《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火速趕往廣西北海,對冒用《中國經濟周刊》及北海非法傳銷現象進行追蹤調查。
4月13日,記者在北海大街上轉了3個多小時,去了一些報刊亭和書店,甚至連菜市場和小胡同都轉了,發現了“風生水起北部灣”、“中國體驗經濟”、“中國特色北部灣資本運作”、“西部精英必讀”等數十種無刊號、無主管主辦單位的出版刊物被堂而皇之地擺在報攤顯眼位置,卻唯獨沒有發現“假周刊”的影子。
在和安商都門口的“學府書攤”,記者同樣看到了不下十幾種宣揚傳銷的非法讀物。記者問售書人員,“有‘《中國經濟周刊》’嗎?”“賣完了。”售書人員回答。“能告訴我這種刊物是從哪里進的貨嗎?我想多買點。”對方警惕地掃了記者一眼,沒有作聲。隨后,見記者準備拍照,該人員擺手制止,并迅速掏出手機打電話,一個男子跑過來,冷冷地看著記者,一臉的怒色。
兩手空空回到住處,記者不免感到疑惑重重,那么多讀者打來電話,基本可以說明“假周刊”確有其事,但為什么卻不見蹤影呢?售書人員所說的“賣完了”究竟意味著什么呢?
4月15日,記者再次開始了搜尋“假周刊”行動。
這一次,記者根據當地朋友和一些傳銷人員提供的線索,劃定了搜尋“假周刊”的范圍,即傳銷人員比較聚集的一些小區。
“前些日子政府把這里的書報攤都給查了,沒收了不少‘那樣’的書,你要是想買啊,我告訴你一個地方:長青路夜市。”下午3點左右,在某花園小區門前,見記者手里拿著一本“中國體驗經濟”(亦是非法出版物),一個操著廣東口音的女人告訴記者。
當天晚上8點,記者來到北海市長青路的夜市出版物市場。在擁擠而骯臟的馬路上,鋪在地上的書報攤一溜排開,林林總總各種非法出版物鋪了一地,其中冒用《中國經濟周刊》LOGO、紅色封面的非法出版物顯得格外扎眼。
記者觀察了一下,光顧書攤的顧客中,買資本運作方面盜版書的人不在少數,在眾多非法出版物中,“假周刊”最暢銷。“‘假周刊’之所以暢銷,一是和其他出版物比,《中國經濟周刊》的名頭最正宗,最有說服力;二是除了冒用《中國經濟周刊》LOGO以外,在封面上還有這樣的導讀:‘中國經濟周刊對異地純資本運作的權威調查’,這很能唬人的。”陪同記者的當地人劉先生分析說。
記者花10元錢買了一本“假周刊”。仔細端詳,發現其制作及印刷極其粗劣,除了冒用《中國經濟周刊》封面,整本刊物從頭至尾大力宣揚資本運作與連鎖經營,版權頁及刊載內容與《中國經濟周刊》無任何相同之處。在“假周刊”中,黨和國家領導人及部分地方政府領導者的照片被作為鼓吹傳銷的配圖,中央出臺的關于發展北部灣經濟區的政策,被歪曲為“政府在支持傳銷”;甚至中央電視臺曾播出的揭露純資本運作丑惡嘴臉的專題片《老總復制的秘密》,也被說成是為了“掩護行業”。
4月19日,記者帶著“假周刊”來到北海市委宣傳部,說明冒用《中國經濟周刊》情況,希望宣傳部門會同當地有關部門,對冒用《中國經濟周刊》名義的非法出版物進行調查與清剿。
對此,北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梁思奇表示,一定會同有關部門認真查清此事,“冒用中央級媒體之名,從事非法傳銷勾當,這性質很嚴重,我們要安排專人暗訪,順藤摸瓜,一定挖出盜版的老巢。”
4月21日,北海市委宣傳部給《中國經濟周刊》發來電子郵件指出,“4月20日晚8點30分,由市‘掃黃打非’辦公室組織市新聞出版局、版權局、市公安治安支隊、市城管綜合執法支隊等相關部門,就《情況報告》所列舉的《中國經濟周刊》、《中國體驗經濟》等刊物及涉嫌傳銷內容的出版物,對市長青路出版物經營市場進行了‘拉網式’的突擊檢查。據統計,當晚共檢查出版物經營攤點11家,共查繳各種非法經營的書刊563本,各類涉嫌侵權盜版的光碟4222張,其中涉嫌淫穢光盤216張。其中,冒用《中國經濟周刊》刊名刊載傳銷內容的及各種涉嫌傳銷內容的非法書刊共計82本……”
在郵件顯示的查繳非法刊物明細中,記者發現,在當晚的行動中,共查繳冒用《中國經濟周刊》非法刊物3本。這個數字令記者大為不解,4月16日,記者在北海市長青路親眼見到各個報攤上的“假周刊”加起來不下百本,可為什么查繳行動只發現了3本呢?也許,“假周刊”真的很暢銷,兩天之內賣得只剩3本了?或許報攤攤主事先聽到了風聲?上述兩種猜測,哪一種都讓人不寒而栗。
5月15日,北海市的劉先生給記者打來電話,稱在長青路書攤上,“假周刊”依然在公然銷售,“(這里)依然很多非法書刊,和你來北海時的情況一摸一樣。”小劉用手機拍下了當時的現場畫面,并用彩信方式發給了記者。
截至記者發稿前,再度有數位讀者給本刊打來電話,稱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南寧市區、南寧機場、桂林、貴港、柳州等地均發現了冒用《中國經濟周刊》名義的非法讀物在公然銷售。
5月17日傍晚,本刊工作人員在南寧市區的馬路邊,同樣發現了冒用《中國經濟周刊》LOGO,內容全部為宣揚純資本運作的非法出版物,據賣書者透露,此類非法書刊均來自廣西貴港,并稱“要多少有多少”。
更令人驚訝的是,5月20日,記者在國內最大的網絡零售商圈淘寶網上也發現了“假周刊”。至少有27家網店在銷售名為《中國經濟周刊——2010年全國兩會》的假冒《中國經濟周刊》,賣家來自廣西的北海、南寧、桂林和湖北的武漢等地,根據淘寶網的記錄,這些網店近期銷售的“假周刊”數量已經超過400本。記者致電其中一個來自湖北省武漢市、署名為“xirnanfeng”的賣家,對方表示該刊物20元一本,如購買超過20本可以打七折,而且貨源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