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利(中國):做公益,是因我們心中有愛
發布: 2010-06-01 09:56:35 作者: 李正勇 來源: 天府早報


當那場百年不遇的“5·12”汶川大地震發生后,眾志成城的愛心洪流在中華大地上奔流、匯聚,作為一家深具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安利(中國)迅速投入抗震救災工作,無數安利志愿者也與全國人民一道,參與到這場壯觀的愛心接力中。在救人的廢墟上、在醫療帳篷內、在心理輔導站、在板房安置區、在獻血長隊里,處處可見安利人的身影。據當年5月28日美國《華盛頓郵報》報道,在所有向中國汶川大地震捐款的美資企業中,安利公司以430萬美元的捐贈額排行榜首。
恪守信念
一路踐行企業公民責任
早在1959年,當理查·狄維士和杰·溫安洛在美國密歇根州亞達城的一處地下室里創立安利公司時,“企業公民”還并不是一個廣為人知的概念。當時,承擔企業社會責任更多地意味著每位員工是否能按時領到薪水。而像企業價值、企業愿景這樣的詞語,更是少有人提及,在那個時候,它們都還是一個遙遠的夢想。
然而隨著不斷推出優質產品、引進革命性的直銷模式,安利已由最初一家為人們提供低成本商機的公司,逐步成長為一家實力雄厚的跨國企業。回溯安利近半個世紀的足跡,不難發現,安利今天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其實都源于兩位創始人非常珍視的價值:自由、家庭、希望、獎勵,這就是安利的“創辦人信念”。
這些信念,是安利做任何事情的出發點。它們時刻提醒著安利人,安利的目標不僅僅是盈利,而是為更多的人提供機會,讓他們生活得更加美好。在這些信念的熏陶下,安利員工和廣大營銷人員始終致力于助他人營造美好生活,身體力行地實踐“為您生活添色彩”的企業愿景。今天,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企業社會責任”。
也正是在這樣的信念支配下,面對這場特大災難,安利人沖鋒在抗震救災的各個場景,他們用關愛、用真心、用真情,將抗震救災的使命納入到“企業公民”的社會責任中去踐行。
相關鏈接>>>
安利(中國)近年獲得的部分榮譽
★中華慈善獎(2008年,民政部)★2008中國民生行動先鋒(2008年,國務院扶貧辦、廣電總局等)★奧運承諾踐諾先進單位(2008年,中國消費者協會)★兩度榮獲 “最具責任感企業”(2007-2008年,中國紅十字會)★履行企業社會責任貢獻突出獎(2007年,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中國慈善事業突出貢獻獎(2007年,中華慈善總會)★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貢獻獎(2006年,共青團中央)★CSR企業責任年度創新大獎 (2006年9月,上海美國商會)★首屆“中華慈善獎”(2005年,民政部)★連續三年居“跨國公司慈善捐贈排名”第5名[2004-2006年,《福布斯》(中文版)]
抗震救災 奔赴一線創下安利速度
“這種時候更應該挺身而出”
王清祥,31歲,成都安利志愿者,曾作過兩年外科醫生。
災難發生的第二天,他就開始四處尋找有醫學背景、臨床經驗、野外護理經驗的志愿者,并成功組織一支由14個人組成的“5·12戰友”醫療志愿者奔赴災區開展救援工作。彭州、都江堰、紫坪鋪……
在一個多星期的救援工作中,王清祥和他身邊的“戰友”們在幾個重災區之間輾轉奔波,除了為災民看病療傷之外,他們還主動承擔起抬運傷員、物資搬運、維持秩序、交通疏導等各方面的工作……
令王清祥記憶最深刻的是,在紫坪鋪的大壩渡口,戰士們用沖鋒舟把災民和傷員從大山里面運出來,等候在這里的王清祥和“戰友”們就2人或4人一組,一路小跑用擔架把傷員從渡口抬到1公里外的醫療救護帳篷里。
一天二十多趟抬下來,許多人都累得癱倒在地。雖然身體特別疲勞,王清祥的心里卻很欣慰:“安利人從來就是一群有愛心的人,在這種時候更應該挺身而出。”
“要不是救人,我絕不走這路”
楊玉松,40歲,綿陽安利志愿者。5月14日凌晨6點,平武縣南壩九○三醫院,楊玉松正準備把同事和侄子送到綿陽,車邊一下子就涌上來十幾個家長,希望他能送他們受重傷的孩子去綿陽醫治。
盡管一夜沒有休息,自己的親友也需要幫助,但面對一張張充滿求生欲望的面容,楊玉松毫不猶豫地將4個孩子抱上車。就這樣,裝滿8個人的雪鐵龍嚴重超載,往綿陽中心醫院開去。“如果不是為了救人,給我100萬元,我都不會走的。”楊玉松后來回憶說,自己從沒走過那么難走的路。
在一段200多米的山路前,一邊是滑坡造成的泥石堆,一邊是深不見底的懸崖,楊玉松讓侄子和同事下車以減輕載荷,自己貼著山邊開車沖過去。剛剛脫離險境,一塊足有籃球大小的石頭從山上滾落下來,把右前輪和引擎蓋全都給砸破了。
兩個小時后,他終于把孩子安全送到了醫生的手里。當天下午,他又在車上貼上“志愿者”和“免費”的紙條,在綿陽和江油之間當起了運送災民的志愿者,一直干到公交基本暢通。他說,“地震中那么多人都遇難了,我們還活著,要盡一點義務。”
3.5萬余名志愿者服務超7.2萬小時
像王清祥和楊玉松一樣的人還有很多,比如江油安利志愿者趙凱,在地震發生后一個星期之內,他不顧家人強烈反對,冒著余震不斷的危險,騎著摩托車先后把18名災民送到安全的地方;比如綿陽安利志愿者鄧成金,為了預防瘟疫發生,他連續8天頂著烈日,背著近50斤重的噴霧器對綿陽市鐵牛廣場、文化廣場、桃園路、綿興路等近十個區域的數千頂帳篷進行防疫消毒。還有劉建軍、夏琴、胡兵春、李曉梅……這里無法一一列舉每個安利志愿者的名字,但透過他們面對災難時所展現出的態度和行動,我們可以真切感受到安利企業文化在其間所起到的作用和影響。
據統計,安利(中國)通過各種渠道向災區進行的捐贈總額超過3700萬元人民幣,截至當年6月底,共有3.5萬余名安利志愿者參與到各種支援災區的志愿活動中,累計志愿服務超過7.2萬小時。其中,有4000多名安利四川志愿者還參與到抗災一線,累計服務時間2萬多個小時。
此外,在災后重建服務方面,安利亦作出了許多貢獻,建立“12355心靈驛站”、援助汶川水磨中學異地復課、在德陽市捐建“春蕾教師培訓中心”、千里護送汶川漩口中學的學生從山西返回家鄉、邀請都江堰聚源中學和北川中學的學生到成都參加“災區學生夏令營”……“災后重建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里,最需要的是耐心和堅持。執著,是因為我們心中有愛!”對安利為何長期堅持對災區的關心和幫助,安利四川、安徽兩省副總監官濤女士如此解釋。
愛沃神州
在公益道路上堅定前行
在那場震驚世界的汶川特大地震中,安利無疑為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然而,這只是安利企業社會責任的一個側影,事實上,安利在公益方面貢獻遠遠不止于此。15年來,安利(中國)以志愿者為主體,圍繞兒童和環保兩大主題,總共贊助開展了5500多項公益活動,投入資金超過3億元人民幣,并形成了陽光計劃、西部支教、登峰造極促環保、冬日暖陽大行動等品牌項目,累計獲得各類嘉獎超過3600項。
安利公司認為,作為社會和諧進步的推動者和受益者,企業不僅要盈利,要對社會的經濟發展有所貢獻,同時也要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而且企業發展得越好,所承擔的社會責任也就應該越大,只有這樣,企業才會得到社會的認同,實現長久的發展。
目前,安利擁有一支龐大的企業志愿者隊伍。他們不僅活躍在安利公司的公益活動中,更逐步走向社會,邁向國際,并已成為社會志愿服務隊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安利企業理念的影響和感召下,越來越多的安利志愿者認識到,參與志愿服務不僅是每個公民應盡的責任,更是個人品德與自我價值的體現和升華。“我服務,我快樂!”是安利志愿者說的最多的一句話。
地震過去已經兩年,災后重建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設之中,災區同胞在災難面前所煥發出的堅強樂觀、愛心與付出,充分體現出四川人民面對困境不屈不撓、頑強拼搏的寶貴精神。我們堅信,經歷災難的洗禮,災區人民一定會變得越發從容堅定,我們也相信,在安利企業理念的潛移默化和安利志愿者的認可堅持下,安利(中國)必將在公益奉獻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越飛越高。
上一篇:自然跑出健康范 紐崔萊社群健康跑海口開跑 下一篇: 安利人的悲慘命運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