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安利研究生支教團“愛匯彝鄉”昭覺行
發布: 2010-06-12 09:39:50 作者: 佚名 來源: 成都全搜索

蜿蜒的山路,綿延的群山,2200米海拔……端午前夕,川大·安利研究生支教團再次來到大涼山昭覺縣。這意味著,從今年9月起,支教團10余名團員在這里度過一年的支教生活。
據了解,截至2008年底,安利(中國)資助了清華、北大、人大、復旦等22所內地著名高校,組織了571名研究生志愿者,在14個省區的21個貧困縣開展“安利名校支教活動”,累計投入1630萬元人民幣。
涼山昭覺縣比爾鄉瓦西村小的露天教室
首位女生團長:支教是一直以來的夢
支教團第11屆幾位團員坦承:最初來昭覺,多少都是抱著能保研的心態,但是沒多久,這樣的心態更多的是被感動而取代,“一年的支教,讓我體會到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的責任;一年的昭覺生活,讓我感受到了彝族人民的艱苦;一年的扶貧接力,讓我為彝族孩子的堅強感動……回望這一年,我無悔當初的選擇”。
川大青年志愿者協會的副主席,川大·安利研究生支教團第12屆團長,支教團第一位女生團長吳銀雪說,自從加入了青年志愿者協會,她有了很多做志愿者的經歷,也和學長們交流過許多,他們的講述更堅定了她來支教的心。而支教團第12屆團長的身份,也是她參加競選得來的。
“趁年輕。”吳銀雪說這就是她支教的理由。
外教給彝鄉孩子上課
往屆支教感言:請幫幫這兒的孩子
“有太多孩子沒錢交學費上學,有太多孩子冬天只穿一件外套,有太多孩子真的一個月只能吃一次肉,有太多孩子需要我們的幫助。”這是第11屆支教團團長郭鑫楠來這里快一年后的感觸。
6月9日,支教團來到昭覺縣比爾鄉瓦西村小。20余平米的教室,土砌的墻,破舊的黑板,教室里沒有桌椅,也沒有燈。由于遇上陰天,教室里幾乎一片漆黑。
比爾鄉瓦西村小從1995年開辦,只有一個班,每三年招一次生,一個班的學生從一年級的課程學到三年級,便可送去中心小學繼續學習。瓦西村小只有一位老師,阿尤木沙,他負責班上共37名學生的所有課程。
“這些學生真的很不容易,”阿尤木沙告訴記者,學校每天上午10點到下午4點上課,午休時間半個小時,學生娃娃幾乎都是走2、3個小時的路來到學校,他們的午飯就是從家里帶的洋芋坨坨和蕎麥粑粑。“但是他們還是很認真。”阿尤木沙說,由于教室沒有燈,學生經常都在教室外面上課;遇上下雨天,由于教室是危房,學校就得放假,等到天氣好了再補課,“就算是周末,學生都還是基本到齊的。”
支教團在昭覺
郭鑫楠曾經把自己的校內和QQ簽名改成“請幫幫這兒的孩子”,當時很多人問他,這兒的孩子發生了什么。郭鑫楠說,其實這兒的孩子并沒有發生什么大的事情,只是在他們的生活中,所承受的是和他們的年齡不相當的。于是,郭鑫楠和其他支教生都很想用自己的力量,去號召社會上那些有愛心的人來,幫助這些想學習卻沒有條件的孩子。
現狀:教學質量提高難 亟需外來幫助
記者在昭覺縣聽到了一個段子:一位當地的老師給學生上語文課,在黑板上寫上了課文中的新字,便帶領學生讀。讀到其中一個字時,老師問學生:大家認識這個字嗎?學生齊答:不認識。而由于老師自己也不認識這個字,他很“聰明”的說:好,不認識,這個字我們就不要了。說完,便把黑板上的字抹去了。
聽到這個段子后,昭覺縣教育局副局長馬洪兵笑著搖搖頭,露出些許無奈。他說,昭覺的老師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一類是當地居民任教,這些老師往往自身素質就不太理想;二來是每年的公開招聘,但這些老師在本地呆的時間一長,不僅學會了彝語,從生活習慣到教學習慣,也被當地人同化了;再者就是支教團。“自身素質高,每年輪換,這樣的老師,給學生提供的幫助很大,也是昭覺縣現在亟需的。”
在四川地區,安利四川分公司從2004年開始參與“名校支教”項目,并與四川大學合作,連續六屆資助四川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到昭覺縣進行支教活動。
川大·安利研究生支教團與樹坪鄉中心小學學生共跳“噠踢舞”
說到支教團,馬洪兵充滿感激。他告訴記者,昭覺縣共28萬人,其中中小學學生有4萬余名,但教學質量始終上不去,去年高考一本上線全縣也就兩個人。馬洪兵說,教學質量難提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這里教學硬件設施差,師資力量缺乏,加之很多當地人都只能用彝語交流,等等。
安利名校支教活動項目簡介
“青春接力,你我同行——安利名校支教活動”,作為“中國青年志愿者扶貧接力計劃”活動的組成部分,已經連續開展了七年。
截至2008年底,安利(中國)資助了清華、北大、人大、復旦等22所內地著名高校,組織了571名研究生志愿者,在14個省區的21個貧困縣開展“安利名校支教活動”,累計投入1630萬元人民幣。
在四川地區,安利四川分公司從2004年開始參與“名校支教”項目,并與四川大學合作,連續六屆資助四川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到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進行支教活動,4400多名兒童得到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