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部啟動藥品質量調查 招標或提高“質量分”
發布: 2010-07-02 10:15:05 作者: 佚名 來源: 醫藥經濟報

相較于國家發改委對新的藥價管理辦法制定工作的緊鑼密鼓,衛生部醞釀制定的藥品集中采購全國統一管理文件則似乎進展緩慢。而這兩個文件,正是目前醫藥行業最關注的兩項新政。
6月25日,《醫藥經濟報》記者從廣州召開的“第四屆中國醫藥質量新政論壇暨年會”上獲悉,衛生部相關機構正在對制藥企業藥品質量、發展規模和企業素質進行摸底調查,此項摸底調查涉及到3000多家醫藥企業,并在此基礎上制定一份評估報告,然后提交給衛生部和國家發改委作相關政策制定的依據。
“有了這個報告,下一步衛生部門關于醫院處方和醫院用藥指南就會有一個更加規范的指南。”主辦此次會議的中國醫藥質量協會相關負責人稱。據悉,衛生部相關機構組織此項摸底調查的落腳點最終是為了出臺藥品集中采購全國統一管理文件鋪路。
今年“兩會”期間,針對新醫改以來基本藥物招標和藥品集中采購中出現的種種弊端,醫藥界政協委員和人大代表集體呼吁政府相關部門應制定全國統一的藥品集中采購文件,集中的觀點認為,藥品集中采購過程中應該加大藥品“質量分”。
隨后,4月27日,衛生部會同六部委針對藥品集中采購統一管理文件前一時期征求意見的情況進行了研討。本報記者注意到,此次研討會雖然還沒有形成統一意見,但是,在藥品招標中加強藥品“質量比重”,已成為眾望所歸。
“藥品招標采購機制建立后,企業產品有什么優勢,必須是用科學的數據來說話,一定要有翔實的數據證明產品的優劣性。”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注冊司司長張偉在本屆醫藥質量新政論壇上強調說,藥品質量源于設計,國內制藥企業在藥品研發、生產和流通環節都要具備質量管理和風險管理的理念和意識。“現在國內一個品種面臨包括外企在內的幾十家競爭者,如果國內企業能夠拿出科學的數據說話,證明可以與原研藥達到同樣的水平,又有更具優勢的價格,那么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醫療機構都是接受的,而且是大力提倡的。”
衛生部醫政司副司長趙明鋼也談到,衛生部目前正在三甲醫院試點臨床路徑管理,制訂了112種疾病標準的診療規范,這些對于規范和指導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的行為發揮了重要作用,對于控制不合理的醫藥費用產生一些積極的影響。“但現在我們還很難在全國來指定說治療某一個疾病只能用某一個企業的產品,因此我們希望有一個權威的部門或者評估報告給醫療機構和臨床醫生一個指導,在這個藥品的所有產品里面,哪個企業生產的價格最合理,質量最好。”
而此次年會的承辦方、廣州中一藥業董事長吳長海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坦陳,目前制藥企業既面臨新版GMP實施的新政,又面臨新版藥典實施的政策,而中成藥企業還面臨原料成本上升的壓力,“這一切都將促使企業在生產設備、工藝技術和管理上的投入增加”,因此國家相關部門在制定藥品價格和藥品招標采購等政策上要考慮到這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