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藥委托生產惹爭議 多廠合作模式前景堪憂
發布: 2012-05-20 20:55:06 作者: 聶詩博 鄭璐 來源: 黑龍江晨報

作為三大主營業務之一的保健品,近幾年來一直受到哈藥集團的高度重視,但據公開數據顯示,包括開辦直銷公司等一系列動作,并未讓哈藥集團改變保健品利潤增長率連年呈負數的尷尬。在消費者對保健品廣告越來越具有“免疫力”的現實情境下,再不注重自身的品牌維護與建設,哈藥集團的保健品發展之路注定荊棘密布。
“哈藥”保健品外省惹爭議
日前,《遼沈晚報》曾刊發了一則題為《原來不是哈藥產的》的新聞。在沈陽一些藥店里銷售的蜂膠膠囊、螺旋藻、大蒜油等10余種保健食品的藥瓶上,可以很明顯地看到哈藥集團和哈藥六廠的商標,“哈藥健康產業有限公司”、“世一堂華納醫藥有限公司”等名頭也赫然在列,但這些保健品卻不是哈藥集團生產的。
經該報記者調查,這個系列的營養保健品并不是哈藥集團生產的,而是由山東的某些企業生產,“哈藥集團”只是保健品的監制方。
《遼沈晚報》的記者隋冠卓說,《原來不是哈藥產的》的一文見報后在沈陽引起了很大反響,哈藥保健品受到了當地消費者的質疑。
自身有著強大的研發能力、旗下也有營養保健品品牌和產品的哈藥集團,采取這種生產經營的模式,其中到底有什么玄機?
“我曾向哈藥集團發出這樣的疑問,卻遲遲沒有得到正面回應。”《遼沈晚報》記者隋冠卓遺憾地說。
“哈藥”出了“蜂膠”七兄弟
哈藥集團所有的保健品真像《遼沈晚報》報道的那樣,僅是“哈藥”監制、外地企業生產嗎?帶著這樣的疑問,記者對目前市場上最流行的哈藥集團生產的保健品“蜂膠膠囊”展開了調查。
近年來,蜂膠膠囊因具有增強免疫力、抗衰老,降血脂、抗血栓形成,抗疲勞、保護肝功和美容養顏等作用,在國內市場受到了消費者的熱情追捧,成為過節送禮、保健強身的佳品。
家住哈爾濱市道里區的王女士說,6月中旬,她在中央大街一家大型藥店購買了“哈藥大深林牌”蜂膠膠囊之后,又在另外的一家大藥店里見到了“哈藥集團世一堂百合康牌”蜂膠軟膠囊。為了弄清楚到底誰是真正的哈藥蜂膠膠囊,王女士在網上搜索了相關信息,結果得知“哈藥大深林牌”蜂膠膠囊是大慶某藥廠生產的,而“世一堂百合康牌”蜂膠膠囊是山東某藥廠生產的。“都叫蜂膠膠囊,都印有哈藥標識,卻都不是‘哈藥’自己產的,而是外地廠家生產的,而成分又大同小異,把我們消費者都弄糊涂了。”
調查中,記者發現跟“哈藥”沾上邊的蜂膠膠囊,不僅有“哈藥大森林”和“哈藥集團世一堂百合康”這兩種品牌。在哈藥旗下還有另外五種蜂膠膠囊:哈藥集團烏蘇里蜂牌蜂膠、哈藥匯杰牌蜂膠軟膠囊、哈藥金麗牌蜂膠軟膠囊、哈藥中泰牌蜂膠軟膠囊、哈藥護仁蜂膠軟膠囊。
七種蜂膠膠囊的經銷公司分別是:哈藥集團營養滋補有限公司、哈藥集團世一堂保健品分公司、哈藥集團哈爾濱烏蘇里峰有限公司、哈藥集團哈爾濱醫藥供銷有限責任公司、哈爾濱濟生新特醫藥經銷有限公司、哈爾濱中泰醫藥有限公司、哈爾濱哈藥健康產業有限公司。
記者走訪哈爾濱知名連鎖藥店發現,這些藥店只出售“大深林”和“世一堂百合康”兩種品牌的蜂膠膠囊。那么,這七種蜂膠膠囊分別產自哪里?哈藥方面透露說,有些蜂膠膠囊確實不是哈藥產的,而是委托外地廠家生產的。一個哈藥集團同一種保健品,卻有多個商標、多個產地,這讓消費者在選擇時難免心生疑慮。
“委托生產”有利競爭?
哈藥集團官方網站顯示,哈藥集團下屬企業中,涉及“蜂膠七兄弟”的經銷公司只有哈爾濱醫藥供銷有限責任公司和哈爾濱哈藥健康產業有限公司兩家公司,其他五家公司均不在列,市場上銷售的七種蜂膠膠囊在哈藥集團官方網站上根本找不到相關介紹。
哈藥集團一位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大深林、百合康、烏蘇里蜂、匯杰、金麗、中泰、護仁等七種品牌都是哈藥集團的注冊商標,商標使用人即這些保健品公司都是哈藥下屬的醫藥公司。有些品牌的蜂膠膠囊之所以不是哈藥生產,是因為哈藥每年藥品生產量太大,制藥檔期很滿,所以才委托外地企業進行生產、加工,這些廠家都是經過哈藥集團嚴格審查的,硬件符合相關標準,保健品的質量也有保證。哈藥下屬各醫藥公司之間也存在競爭,一種藥,多個哈藥品牌,有利于企業內部良性競爭,這是哈藥集團的一種營銷策略。
醫藥行業的知情人士為記者揭開了“合作生產”的奧秘。該知情人士表示,市場上大部分同樣規格的蜂膠產品價格從幾十到幾百元不等,其實蜂膠產品成本很低,所以眾多醫藥企業都想來分一杯羹。可一個保健品批號申請下來要幾十萬元,而且申請過程長,步驟繁瑣。沒有保健品批號就無法在市場上銷售,所以很多醫藥企業紛紛向大藥廠投出渴望合作的橄欖枝,采用與有證單位“合作生產”的方式來經營。所謂“合作生產”就是沒獲得保健品批號的醫藥企業向有證書的公司支付一部分掛名費用,以按產銷量利潤分成的方式,或者以授權委托生產的方式,把對方批號和名稱打在產品包裝上,使雙方都獲利。“蜂膠七兄弟”的誕生說明大型醫藥企業可以在保健品批號上做文章,贏得高額利潤。
相關鏈接評論
“一藥多牌多廠合作”令人擔憂
哈爾濱理工大學管理學院教授王宇奇表示,從商標上分析,像海爾、SONY等企業都在用統一性商標策略,統一性商標有利于品牌延伸,但是一旦發生質量問題,整個品牌都會受到牽連,能做到統一性商標的企業都是有自信的大企業。另外一種是差異性商標企業,就是統一企業品牌下不同系列的產品運用不同的商標。如此說來,哈藥集團的蜂膠膠囊既沒運用統一性商標,也沒運用差異性商標,很難在其商標運用上下準確定義。一個大品牌下的一種藥品,注冊不同的商標后,運用不同的執行標準,但是消費者不知道哪個蜂膠膠囊是哈藥的最高標準,哪個是最低標準,選來選去,很可能會放棄“哈藥”這個大品牌,而選擇其他品牌。
從委托生產上說,委托生產是企業生產能力滿足不了市場而增加自身產量的一種方式,而且通過別廠生產藥品可降低加工成本,委托生產的方式無可厚非。但是同一種保健品,有多種商標,委托多個企業加工,這樣的營銷策略實在讓人琢磨不透。這既不利于企業自身的品牌整合,也不利于提升產品的信譽。
王宇奇說,經過20年的大浪淘沙,中國保健品行業與家電、房地產、汽車等行業一樣,最佳進入期已經過去,逐步進入飽和競爭階段。中國消費者協會統計數據表明,2009年與2008年相比,投訴量同比上升幅度最大的就是保健品,上升幅度為22.6%。一些企業信譽意識淡薄,極大地擾亂了保健品市場秩序,使保健品行業陷入嚴重的信譽危機。在飽和競爭階段及信譽危機下,中國醫藥的龍頭企業――“哈藥”采取的“一藥多牌多廠合作”的營銷策略很令人擔心,過多過濫的小品牌容易讓哈藥這個大品牌自毀保健品的城墻。
加大科研投入才是正途
2000年,哈藥集團保健品曾憑借“地毯式轟炸”的廣告策略,銷售收入一舉達到20億元人民幣,可一年后,蓋中蓋和樸雪銷量就明顯下滑。如今,消費者對廣告中宣傳的保健品已不再瘋狂,消費愈發理智,不再輕信廣告,而是更看重一個企業的品牌信譽和保健品的真正功效。
哈藥集團可能已經意識到保健品廣告策略不會再像當年那樣奏效。近兩年,哈藥集團成立了直銷中心,欲用直銷方式做大保健品市場,但業績并不盡如人意,從2006年到2009年,哈藥股份對外公開的年度報表顯示,保健品與中藥、西藥對比,毛利率年年呈負增長態勢。
當年哈藥集團進軍保健品市場時,目的是為了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但保健品市場并未給哈藥集團帶來預期的利潤暴增猛漲。在保健品行業深陷信譽危機的大背景下,哈藥集團體會到了保健品市場的破繭痛楚。
關注哈藥集團的專家們表示,一方面希望哈藥保健品能盡早破繭成蝶,一方面希望哈藥集團能意識到保健品市場沒有投機取巧的捷徑,要想躋身世界制藥企業前列,更多的心思還是要花在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上,要注重品牌的整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