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企業:CSR觀念淡薄 劣幣驅逐良幣
發布: 2010-08-06 09:42:21 作者: 佚名 來源: 第一財經報

對于北京的老百姓來說,在過去的半年中,他們被包圍在一種“華納牛頓納豆”的保健品廣告中,在街頭巷尾,大家開始交換著有關“納豆”的各種信息。
根據中國保健協會市場工作委員會(下稱“保健協會”)對京城零售市場的監測發現,從1月14日到7月8日的176天中,“華納牛頓納豆”變身達十多個版本,在《北京晚報》、《北京晨報》上輪番刊登了近百則通欄以上的廣告,刊登頻率達40%左右。
瘋狂的“納豆”
這出保健食品營銷的瘋狂大戲背后是什么?保健協會表示,在國家藥監局保健食品廣告審批數據庫中竟然查不到名稱為“華納牛頓納豆膠囊”的相關廣告批準信息。由此,這則已經“鋪天蓋地”的保健品廣告可能涉嫌“未經審批擅自發布”。
而在廣告中大量出現的知名教授、醫療機構、名人證言等信息,該產品宣稱“防中風、心梗、溶血栓”,且建議“心腦血管疾病人群”、“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人群”、“父母或上一代有心腦血管疾病”等人群要吃“納豆”,明顯宣傳其具有療效作用。
事實上,“華納牛頓納豆”產品并非北京保健品市場唯一的“納豆”類產品,“納豆”已成為北京保健品廣告市場的主角。
根據庶正康訊(北京)商務咨詢有限公司(下稱“庶正康訊”)提供的數據,在北京的平面媒體市場與“納豆”相關的廣告,僅6月份就多達56次,涉及金額471.6萬元,領先于螺旋藻、蜂膠、維生素E、魚油,成為投放額度最高的保健品類別,其中“華納牛頓”品牌就投放了102萬元。
高投入,加之選擇了在受眾中形象頗好的廣告代言人,使得這一產品在京城持續火爆。一位網友在某健康網站上問專家:“最近發現‘納豆’很火,請問真的有效嗎?我爸爸去年9月腦梗,至今右臂活動不了,說話不清,腦子糊涂,‘納豆’說有清血栓的作用,可以幫助我爸恢復嗎?”專家做了簡短回答:“保健食品,沒有治療作用的。”
事實上,面對鋪天蓋地的廣告,很難有人對保健品的“療效”不產生動搖,過度的包裝和宣傳已將保健品“藥品化”,甚至“神化”。
“從市場根源上來講,廣告投放與市場業績呈正相關關系,且在違規成本相對較低的情況下,企業為了達到生存和發展的目的,往往鋌而走險。”保健協會相關人士表示。而這樣的企業,已經將社會責任置之腦后。
難以為繼的監管
事實上,不僅是“納豆”,整個保健品市場都呈現出一派魚龍混雜的情形,在監管不到位的情況下,大部分保健品都在通過市場營銷手段,來模糊與“藥品”間的界限,來獲取利益最大化。
7月14日,北京市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了2010年第一季度違規保健食品廣告監測結果,一季度共檢測違規保健品廣告80起,涉及到了24個品牌的產品,包括蜂膠、洋參、螺旋藻、靈芝、首烏等,而“華納牛頓納豆”也赫然在列。
上述廣告幾乎遍布北京各大紙媒,究其違規原因,包括:未經審批擅自發布、不科學的功效斷言、利用醫療機構和專家、擅自篡改審批內容、暗示改善性功能等。
而這些保健品廣告背后,不乏一些國內知名的制藥企業,例如由華北制藥(600812)集團開發的“華唐世家蜂膠”就赫然在列。
中投顧問醫藥行業研究員郭凡禮表示,2009年,中國保健品市場規模已經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
保守估計,2010年國內保健品銷售額將超過1000億元,而2002年我國保健品市場規模僅為200億元,多年來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了22%以上。如此快速增長給了無良企業渾水摸魚的機會。
外部監管難以為繼,內部又缺乏有效的機制控制品牌的濫用,最終就導致了整個市場一片混亂。
劣幣驅逐良幣
到底保健品有多賺錢,實際可以從擁有保健品業務的上市公司中找到答案。就國內目前7家擁有保健品業務的代表上市公司來看,包括健康元、交大昂立、康恩貝、海南椰島哈藥股份、東阿阿膠、海王生物等,其保健品業務的平均毛利率達到了64.4%。
“市場上,各種類型的保健產品,它們的毛利率只會比我們高,不會比我們低,因為我們的運作更加規范一些。就保健品而言,營銷費用會占到業務收入的大頭。”一位醫藥類上市企業的內部人士表示。
以保健品收入占到主營收入96.63%的交大昂立為例,2009年營業收入達到3.2億元,但經營管理的費用就達到2億元,雖然毛利率達到62%以上,凈利潤僅為2650萬元,凈利潤率不超過10%。
相對規范的上市公司尚且如此,那市場上數以千計的中小型保健品企業,在高企的營銷費用面前,他們唯一可以提高凈利潤的方式就是降低產品成本、降低產品質量。而這種態勢隨著市場的膨脹,已經演變為一場“劣幣驅逐良幣”的風潮。
過度營銷已經改變了市場競爭的規則,讓競爭力不強的企業得以生存,牟取暴利。
根據統計,前述7家上市企業,其保健品在2009年的業務收入總和為21.88億元,僅比2008年增長了4.38%。不僅跟不上整個保健品市場22%的增速,甚至也不及我國8.7%的GDP增速。
而從毛利率來看,2009年比2008年下降一個百分點,在主營業務的比重也下降一個百分點。這其中健康元和康恩貝的保健品業務甚至出現負增長。因此,雖然保健品市場在擴容,醫藥股的價格在飆升,但公司保健品業務的運營狀況并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