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利開展保衛“黃河之腎”環保行動
發布: 2011-06-11 10:59:19 作者: 未知 來源: 甘肅新聞網

在青藏高原的東緣,黃河轉了個180度大轉彎,將美麗的瑪曲攬入了臂彎之中。瑪曲,被譽為“黃河之腎”,是黃河重要的水源補給區。雖然,瑪曲濕地是全世界保存最完整的自然濕地之一,但近年來,瑪曲濕地開始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和鹽堿化。專家調查分析認為,“如任其發展,若干年后,這里將成為中國新的沙塵暴源頭。”
這是我們每一個人不忍心看到的景象。6月4日,保衛“黃河之腎”的安利志愿者,來了。
保衛之旅
“絕不能讓瑪曲成為新的沙塵暴源頭!”安利甘肅分公司環保志愿者李國剛說。從去年年底開始,瑪曲濕地的惡化,成了我們很多人憂心的事情,必須為瑪曲、為遏制草原濕地沙化做點事情。
經過緊張細致的前期準備,6月4日清晨,安利志愿者一行30多人便集結出發,一路開向數百公里之外的甘南瑪曲。
瑪曲縣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西南部,地處甘、青、川三省交界。此行隊伍中的不少人,是第一次到瑪曲。而事實上,安利志愿者與瑪曲結緣,并非首次。早在三年前,安利志愿者李國剛和惠玉蘭,就曾抵達瑪曲,用愛心與藏族同胞搭了一座情誼相通的橋梁。
2008年4月,應瑪曲縣婦聯的邀請,李國剛和惠玉蘭等人曾前往瑪曲進行普及健康知識觀念的講座。講座結束后,熱衷公益的他無意間得知瑪曲縣寄宿制藏族小學有不少來自牧區貧困家庭的孩子。他和惠玉蘭當即決定,每人拿出1萬元,資助20個貧困孩子一年的生活費。
過臨夏,入甘南,離瑪曲越來越近。山間公路邊,一只雄鷹在山頂上空來回盤旋,好似這片古老而美妙的高原草甸的歷史,影影綽綽,漸漸浮現在我們的腦海里。而三年前的情景,也慢慢在李國剛的腦海里清晰起來。
安利志愿者李國剛2008年獲得了“全國優秀志愿者”榮譽稱號。多年來,他致力于綠化、助學、防止沙化等環保愛心行動之中,足跡遍布民勤、舟曲等地。時過境遷,在他心里,對瑪曲牧區的牽掛之情更是絲毫未減。從相關部門了解到:甘南是黃河主要的產流區、水源涵養區和重要的水源補給區。甘南全州4084萬畝草原90%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和鹽堿化,其中重度退化面積高達約29%,草地產草量下降75%以上。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調研組在甘南實地調查后表示,如任其發展,若干年后這里將成為中國新的沙塵暴源頭。
保衛“黃河之腎”,迫在眉睫。安利甘肅分公司公共事務助理經理,安利志愿者李彥青說,其實,早在2008年10月,安利就與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共同成立了“安利環保公益基金”,表明安利對于環保公益的重視。2009年,“安利環保公益基金”首次撥出100萬元開展地方環保公益活動項目,支持了全國10個地方的優秀環保公益項目。2010年,“安利環保公益基金”再次撥出100萬元資金用于支持各地分公司開展的環保公益項目。
同時,地處隴原的安利甘肅分公司也從未間斷過對環保問題的關注。早在去年,瑪曲濕地沙化、濕地保護的問題,就引起了公司的特別關注。去年底,就保護瑪曲濕地問題,安利甘肅分公司特別向“安利環保公益基金”申請立項,并最終獲得了通過。此外,本次環保公益活動也得到了共青團甘肅省委、共青團瑪曲縣委、瑪曲縣環保局等相關部門的支持。
草原告急
6月5日,世界環境日,“共建生態文明,共享綠色未來”是今年世界環境日中國的主題。清晨的陽光透過云層照耀瑪曲縣城的時候,30多名安利志愿者已經開始了忙碌。
上午10時,安利志愿者保護“黃河之腎”瑪曲專項行動宣傳活動拉開序幕。為了號召更多的當地居民加入到保護瑪曲濕地的隊伍中來,安利志愿者在現場還向縣城的居民們發放了環保袋,瑪曲七年前就開始實行“限塑令”,環保袋的發放活動得到了居民的熱情響應。
啟動儀式上,安利志愿者向瑪曲縣阿萬倉鄉8戶牧民贈送了太陽能設備。為了答謝遠道而來的志愿者們,瑪曲團縣委書記措白也親手將一面錦旗交到了志愿者代表的手上。
5日下午,志愿者又驅車前往39公里以外的瑪曲阿萬倉鄉,并沿途考察濕地沙化情況。
跨越“瑪曲黃河大橋”,我們邁進了瑪曲的歐拉鄉。這是一個以產羊名聞遐邇的牧區。但是,在大橋西側的黃河邊,志愿者們看到了成片的草場已然沙化。“這里以前都是很棒的草場,后來因為人為破壞,緊挨黃河的草場竟變成了沙子,讓人很心痛。”長期致力于草原生態研究的安利志愿者楊陽陽說。
盡管已對瑪曲的沙化情況有所了解,但親眼目睹時仍觸目驚心。據不完全統計,瑪曲縣的沙化土地已達10.5萬畝,固定沙丘5.4萬畝,流動沙丘5.1萬畝,沙丘高達12-15米,沙化草地面積已達69.5萬畝,黃河沿岸已出現長達220公里的沙丘帶,并且沙化面積還以平均每年3000多畝的速度遞增。而近年來,受氣候變暖、降雨量減少等自然因素和人口增加的影響,以及甘南草原超載過牧、森林過度采伐等人為因素,在大河源頭,這片美麗的草場,正在告急。
缺水的牧區
“最大的問題就是缺水。”這是5日下午,在阿萬倉鄉牧區草場腹地,見到跋涉一個多小時趕到當地的安利志愿者時,76歲的藏族老人云丹說的最多的一句話。
老人所在的阿萬倉鄉道爾加村五隊南部草場,共有8戶牧民。“草場一年比一年缺水,問題越來越難解決,只能到草場附近一處小溪取水,一趟來回差不多要兩個小時。”而從遠處取來的水,只能滿足家人的用水,幾十頭牛羊的用水依然捉襟見肘。
希望之路
“我喜歡以前的草原,因為她與現在的草原不同,以前的草原是那么茂盛,天空湛藍,可是現在,廢舊的電池,垃圾,還有塑料,以及人們砍伐樹木和挖蟲草等行為,讓草原的環境遭到了破壞。”這是6月6日上午10時,安利環保志愿者走進瑪曲縣寄宿制藏族小學時,該校六年級2班的女生拉毛,在志愿者們開展的“環教課”上的發言。
這是此次安利志愿者保護"黃河之腎"專項行動重要的內容之一,希望通過一堂45分鐘的環教課,進一步推動瑪曲的孩子們了解家鄉的生態環境。
我們原本以為,10多歲的孩子,還無法對家鄉草原環境有太多認知,但孩子們對環境保護的認識還是讓我們驚訝。
“我們該怎么辦?”
“保護環境,撿拾白色垃圾,通過我們的努力,讓草原變得更美好!”這是孩子們在課堂交流中,最終給出的響亮答案。
進入瑪曲寄宿制藏族小學,志愿者李國剛和惠玉蘭應該是最興奮的人。距離上次他們來到這里已經三年了。三年間,學校的變化很大,新建了兩棟教學樓,路面也全部硬化,操場的條件也明顯改善了。這一次,志愿者們又帶來了價值過萬元的體育器材及手動發電的小手電筒。
在孩子們中,李國剛和惠玉蘭又見到了已經上六年級的索南才讓、華加布等5名受助學生。
就在志愿者結束環教課的時候,一位女生跑步追上授課的志愿者謝軍,將一個小紙條塞到了他的手中:“太感謝你們了,為了我們家鄉的環境,你們從那么遠的地方趕來,給我們上課。雖然我不太會說漢話,但我衷心地感謝你們!”
“實際上,和孩子們一樣,不少人對環保的認知,僅僅停留在‘知道’的層面上。環保,看上去簡單,但做起來卻要付出很多的努力。這是此次環保專項行動的重要意義之一,那就是為大家投身環保提供了參與性,讓更多人參加進來,對環境問題形成一種自我認知,并實現由知到行的轉變。”安利志愿者、甘肅綠駝鈴環境發展中心負責人趙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