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標排放事件:從更大的背景上看“哈藥門”
發布: 2011-06-15 10:09:45 作者: 未知 來源: 中國經濟時報

哈藥集團的此次表態,兩個問題需要搞清楚。一方面是“環保治理的某些技術存在難度,有些是世界性難題”,那么,這些問題是指哪些?能否再具體一些?另一方面,“高污染車間將實現全面升級”,那么,企業依靠什么體系支持全面升級?
回顧哈藥污染歷史以及企業應對行為,筆者認為,一個沒有明確具體時間限制的、可衡量具體目標的公開表態,對于社會公眾而言無異于“空頭支票”。有三個理由支持及早關上“哈藥門”。
首先,為破局“新醫改”撕開一道口。“新醫改”實施兩年有余,但是,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并沒有得到真正解決。公立醫院的改革被認為是最大的“絆腳石”。公立醫院也有苦衷,財政撥款不夠買臺機器,醫院蓋大樓、買設備、人員工資等等費用誰來支付?
于是,收取各種手續費進行“自我造血”,仍然是醫院的“常態”。事實上,藥品銷售收入依然是醫院重要收入來源之一,抗生素品種銷量極大,所以,控制該產品在醫院的合理銷售是當務之急。
這就牽涉出龐大生物鏈,哈藥總廠最具代表性。資料顯示,哈藥總廠在青霉素、頭孢類抗生素原料藥生產領域的產值位居國內前三,生產品種達30多種,18個劑型,出口量巨大;2010年產值51億元,凈利潤6.7億元。
關上“哈藥門”后,整個抗生素產業是否亂套?筆者認為,在抗生素的鏈條上,多關上幾扇上游的“哈藥門”,就堵住了眾多的下游“生產門”(像蜀中制藥等),中游的經銷商(自然人)就會改炮換槍或作鳥獸散,而這些正是調結構、促升級的極好舉措,也是“新醫改”應縱深努力觸及的地方。
資料顯示,2009年?中國抗生素原料藥產量達14.7萬噸,有181個品種,生產企業有120余家。在中國抗生素產量和出口量世界第一的光環下,折射國人大量消耗抗生素,以至于產生耐藥性的悲哀。
其次,提升整個行業的綜合競爭力。中國化學制藥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00—2009年,青霉素工業鹽產量已從10000余噸增長到56000余噸,10年間增長475%;阿莫西林產量達到14000余噸,增長614%;頭孢氨芐和頭孢曲松鈉產量分別邁上2000噸,分別增長762%和3584%。阿莫西林年出口量達到3500余噸,頭孢曲松鈉近400余噸,出口量占產量比重分別達到20%—30%。
數據雖然高速增長,但是背后是技術、理念的滯后。企業處于低價競爭狀態,低水平、重復建設問題嚴重,大部分制藥企業研發資金捉襟見肘,高端品種和技術創業力度不夠,國內企業和發達國家差距甚遠。
如何改變行業低端競爭狀態,提升行業競爭力呢?筆者認為,關上“哈藥門”,其他處于該水平的原料藥制造企業,首先得考慮自己技術突破。比如,降低成本或者提高純度等依靠減少環保安全投入,賺取微薄利潤,把環保成本轉嫁到社會上的做法已經到頭;更多跨國醫藥企業和國內原料藥制造企業開展多種形式合作,會倒逼某些企業改變現有研發模式,為新型抗生素研發注入活力。
最后,建立明確完整的政績考核體系。從近期的媒體報道來看,地方政府、環保等相關部門是哈藥的撐腰者,而一位網友的話則更是一語中的,“哈藥的污染行為已經不是一年兩年了,它一直在當地政府及其職能部門的眼皮底下發生和存在著,既沒有得到糾正和改變,也沒有得到治理和改進,那這就不是失察或失職,而是縱容和犯罪了。”
抗生素產業是化學制藥工業的重頭戲,眾多制藥企業依靠的高能耗和高投入帶來市場優勢很快會消失。筆者看來,沒有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政績觀,利益驅動下的企業經營還可能讓企業再次背離起碼的社會責任。
關上“哈藥門”,提高市場準入門檻,整合行業綜合競爭力,建立明確而完整的政績考核體系應是政府急需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