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丫論哈藥總廠污染 環境治理從信開始
發布: 2012-05-22 15:21:19 作者: 佚名 來源: 今日觀察

中央電視臺《今日觀察》2011年7月12日播出《誠信是金:環境治理從“信”開始》,關注哈藥總廠污染事件,以下為節目實錄:
有這樣的一些企業,他們能夠投入數億元來做廣告宣傳,但是卻不去承擔排污系統的開支,他們愿意交納上千萬元的罰款,卻不愿意在環境治理上多花一分錢,他們賺取著高額的利潤,但也透支著我們環境健康和安全。央視財經頻道主持人王小丫和特邀評論員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王錫鋅、劉戈共同評論。
寧可罰款,不愿治污;花費數億元做廣告,卻不愿花幾千萬建排污系統;一起起的環境污染事件,拷問著企業的社會責任和良心。誠信是金,環境治理看廣告,更要看療效。
張利君(哈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在哈藥總廠新廠區建設上,哈藥股份公司鄭重承諾,哈藥搬遷決不會是污染轉移。
記者:就在這三年到五年的情況下,在現有這個老廠當中,能夠保證排污達標嗎?
吳志軍(哈藥集團制藥總廠廠長):是百分之百的跟社會承諾,我所承諾的肯定會實現。
哈藥總廠做出的承諾包括,啟動部分廠區搬遷計劃,徹底根治污染,同時在原料車間搬遷之前的三年到五年的時間里,通過調整和優化也一定確保哈藥總廠現有廠區的各項環保指標達到排放標準。事件的原起是近一段時間,哈爾濱市哈西地區部分居民反映,夏天不敢開窗,出門要戴口罩,空氣里經常被一種怪味籠罩的特殊現象。
記者:這是燒啥呢?
制劑廠職工:垃圾。
記者:我看哪里還有藥呢,那不是嗎?
制劑廠職工:啥都有。
記者:也有藥啊?
制藥廠職工:車間垃圾全往這兒倒,啥都有,鹽酸、硫酸。
記者:什么都在這兒燒?
制藥廠職工:都是化工產品。
記者:都是制藥用的原料?
制劑廠職工:對,就是廠子下來所有的東西,全往這兒倒。
記者:全都在這兒燒,這東西不污染啊?
制劑廠職工:咋不污染呢,這都不往溝里倒。
對于哈藥總廠空氣污染的問題,早在兩年前黑龍江多位政協委員層就此問題聯名提案,并提供了對藥廠相鄰區域空氣質量檢測的結果,發現氟化氫氣體超標1150倍,氨氣超標20倍,都超過了國家惡臭氣體排放標準。6月5號,本臺就哈藥集團制藥總廠污染物超標排放影響周邊環境的情況進行了報道,當地環保部門立即責令哈藥總廠污染嚴重的生產線停產整頓,同時哈藥總廠也表示加大投資確保各項環保指標達標。
王錫鋅:如果對于治理的實效沒有有效的監督,那么我們今天和將來看到的承諾就只是一個美妙的廣告而已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 《今日觀察》特邀評論員)
五年之后要100%的根治污染,這對于所有的人來說,是發布了一個巨大的廣告,但我們正像哈藥一貫宣稱的那樣,就是我們不能夠僅僅只是看這個廣告,而必須看他治理污染的實效。因為哈藥做出了這個5年內100%的承諾,時間表、路線圖都有了,但是如果從實效的角度來看,達到什么樣的標準,用什么樣的措施來治理目前存在的污染,誰又來檢測驗收。如果整個監管部門還有整個公司以及社會外部對于治理的實效,沒有很有效監督,那么我們今天和將來看到的,也許就只是一個美妙的廣告而已。
劉戈:希望哈藥集團能貫徹自己“做地道藥品、做厚道企業”的企業理念
(《今日觀察》評論員)
事件曝光是6月5日,這家企業也不斷地有人出來解釋,也有道歉,但都是自我辯解的一種姿態。比如強調制藥總廠是制藥總廠,只是哈藥集團的一部分,我們和生產藍瓶的蓋中蓋,和其它的中成藥企業不是一家企業,我們是生產處方藥的,所以我們不大做廣告。還有強調制藥產品,尤其是原料像青霉素這樣的藥,它本身就是一個高能耗、高污染的一個行業,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污染是難以避免的,要達到零排放幾乎是不可能的。我仔細研究了一下,這話沒問題,他有他的道理,但他們忘了自己的企業理念,哈藥集團的企業理念就是做地道藥品,做厚道企業,這句話掛在他們的墻上,出現在他們的領導講話里,出現在員工的手冊里。做地道的藥品,他們可能做到了,但是做厚道的企業,他們在執行當中就忘了。
近些年由于企業違規生產致使污染事件頻發,2010年7月3號,紫金礦業位于福建上杭縣的紫金山銅礦濕法廠發生污水滲透事故,外滲的9100立方米廢水進入丁江流域,造成沿江、上杭、永定出現魚類死亡和水質污染現象。今年的5月4號福建省龍巖市中級法院對紫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紫金山金銅礦犯重大環境污染事故,做出二審判決,紫金礦業原副總裁陳家洪等5名被告分別被判處三年到三年六個月的有期徒刑,并處罰金人民幣三千萬元,同樣又是水污染,今年4月14號一位曾經在南京秦淮紙業干過污水處理工作的村民陶層龍為記者揭開了這家號稱零排放的造紙廠長期偷偷排污的惡行。
陶層龍(溧水縣小陶村村民):他們之前講過,這個事情不能透露,非常保密,我給他們代班我知道,不代班根本就不知道。一般廠里人他們都不曉得排污口在哪里,都不知道排污洞口在什么地方。
原來秦淮紙業的暗排管道埋在污水池的底端,上面蓋著半米深的廢降水,不知道位置的人根本發現不了,陶層龍幾次努力終于發現了排污洞。
記者:這就是閥門是吧?
陶層龍:對對對。
記者:平時這個閥門是干什么用的?
陶層龍:就是放這個臭水用的,檢查的時候他就把這個蓋起來,人家看不到。
針對2011年4月20號,溧水縣檢察院對柘塘新河重大水污染事件立案,5月12號南京市檢察院對溧水縣環保局原環境監察大隊大隊長王國慶予以逮捕,目前此案仍在進一步偵察之中。
王錫鋅:法律監管的到位十分重要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 《今日觀察》特邀評論員)
對所有的企業來說,本質上是一個誠信問題,因為法律做出了規定,那么對所有的人包括企業,他們就應該有一種法律的信守承諾的態度,也就是你要遵守這一規則,這是一種承諾。另一方面,許多企業都立下了軍令狀,比如哈藥就承諾五年內要百分之百治理好。其實在環保的執法風暴到來的時候,許多污染企業都紛紛表態,做出類似于廣告一樣的承諾,但風暴過去以后就故態復萌。最核心的一點是對利益的追逐,以及違法的主體和監管者的博弈問題。當監管加強和風暴到來以后,許多違規排污的行為被發現的概率很大,而且一旦被發現,制裁的力度也會很大,因此企業都覺得這時候還是避一避風頭為好,風刮過去以后,它就故態復萌。在這里,有一點是最重要的,就是哈藥所做出的承諾其實并沒有約束他自己,這就是誠信的缺失了。
關于理性的選擇,他的前提就是假設我違法了,是沒有代價的。因為商人都是追逐利益的,但是假設我們讓所有的人都知道,如果你背信棄義,沒有誠信,那么你會不僅僅受到道德上的譴責,而且你也會在利益上受到損失。誠信是金,一方面強調誠信是在任何情況下不能改變的,是不能被侵蝕的;一方面,假設有一個企業真正看重誠信,它也可以獲得收益。此外,我們應該反思一下,法律的監管如果能夠非常到位,能夠讓這些企業知道,如果你對自己的環保承諾不誠信,那么你將會受到巨大的利益損失,也會遭受制裁,那么企業在選擇不誠信的時候,他一定會想一想,這樣做的后果是什么。板子雖然直接打在企業的屁股上,但我們還是應該想一想,法律的監管,社會的約束,是不是給不誠信的企業增加了成本。
劉戈:企業已經形成瞞、賴、拖的慣性思維方式
(《今日觀察》評論員)
其實有些企業對于省、市、縣、鄉來說是重點企業,那么一俊遮百丑,因為很多企業都常年為地方貢獻利稅。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地方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在巨大利益的面前見利忘義。比如紫金礦業事件,出事九天以后,隱瞞了九天,一家上市公司居然可以隱瞞九天,整個江里,三百多萬斤魚死了以后,實在掩蓋不了了,最后不得不報出來。在巨大的利益面前,這些企業已經形成一種慣性的思維方式,第一是瞞,第二是賴,第三是拖。甚至有的時候,企業交了罰款,因為這個罰款比治理污染花的錢少,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企業這其實是一個理性的選擇。
言無信不立,企業的環境承諾怎樣真正兌現?
劉戈:整個社會對于違規企業的約束不夠
(《今日觀察》評論員)
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就是紫金礦業出了泄漏事件以后,股票跌了一些,但是馬上回彈,最后升的很高。因為最后處理結果出來以后,大家松了一口氣,而且大家都覺得這家企業以后還有很好的發展前景,這件事的處理就到此為止了,所以這樣的一些企業在整個社會里,有很好的成長土壤。一方面,我們覺得法規法制對它的處理不夠,但總體上來說,整個社會對于這樣的企業的約束,就是相對較軟的約束。
王錫鋅:必須要有整個社會和法律上有效的監管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 《今日觀察》特邀評論員)
我們在很多時候都假定每一個人在內心都有一種對義的追求,對責任的擔當,這是一種非常理想的狀態。但更加現實的問題是,如何讓一個人或者企業在各種情況發生的時候,在面對各種誘惑包括巨額利益的誘惑下,都能夠擔當對誠信的承諾,那么這個時候必須要有法律上有效的監管,還有社會的監管。比如在上個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西方很多國家在講企業的社會責任時,說企業的社會責任只有盈利,盈利能解決就業問題,能給社會帶來財富,但在70年代到80年代就有了反思,就開始強調企業不僅僅要盈利,而且要承擔對社會的責任,對環保對環境的責任。
現在的問題是,企業自己來承擔對環境的責任,首先企業就要有信、有義,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讓企業做出了承諾以后,最終能落實。比如現在很多組織表示,如果這個企業破壞環境,那么我們通過各種宣傳讓消費者知道,這個企業是不道德、不守信用的,最后可能導致消費者拒絕購買該企業的產品,這就是一種很有效的制裁。
濤慕思•博格:作為一家守信的企業 你要抵制不道德的手段
(耶魯大學教授 《今日觀察》特約評論員)
理想情況下,我們都希望一個公司能夠盈利,但是在盈利的同時,公司也要對員工,消費者以及當地居民負責,現在的問題是公司盈利經常會與上述幾點產生沖突,如果你給員工極低的工資,加重污染,或是損害了顧客利益,你同樣可以創造更多的效益,所以作為一家守信的企業,你就要抵制這些不道德的手段,忠實地保障上面提到的三種人的利益。
易鵬:通過各種法律手段加大對破壞環境的違法企業的震懾力度 營造全社會倡導企業社會責任的建設氛圍
(北京大學人力資本研究所研究員 《今日觀察》特約評論員)
對企業破壞環境的行為,除了經濟制裁以外,一方面可通過進一步完善破壞環境自然保護的法律體系,通過《刑法》等各種法律,用有期徒刑等手段,加大對破壞環境的違法企業的震懾力度;另一方面,要在全社會倡導企業社會責任的建設氛圍,讓企業深刻明白到,只有更好履行好社會責任,保護好社會責任,企業才能可持續發展,而且破壞環境,企業的品牌會受損,發展的空間也會受限,企業的生存也會難以維系。企業倡導社會責任,實際上也是以道德的標準來衡量來自己,而只有以道德標準衡量自己的企業,它未來的發展道路才會更寬廣,否則它會越走越窄。
劉戈:要讓誠信真正回到企業的經營當中
(《今日觀察》評論員)
誠信需要法制的保障,每一家企業都是由人來組成的,那么還是要講道德。我們還是相信,對于企業家也好,對于企業來說內升性的這種道德感,它仍然是在我們社會里需要呼喚的。除了法制以外,讓誠信真正回到企業的經營當中,它是一個必要條件。
王錫鋅:對市場經濟和企業來說 誠信是必須的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 《今日觀察》特邀評論員)
有許多東西是可以根據自己偏好去選擇的,但有些東西是必須的,它構成人與人之間活動的一個底線。比如誠信,其實對市場經濟來說,大家都是自私的在追逐利益,所以亞當•斯密的《國富論》,講到大家追逐利益理性的追求,最終成為一種看不見的手帶來了利益,但是亞當•斯密在后面還專門寫了一個道德情操論,就講如果只是貪婪的行為在追逐私利,那么市場就會崩潰。其實從市場角度來說,誠信是必須的,而對一個企業來講,這也是它必須去做的。
有這樣的一些企業,他們能夠投入數億元來做廣告宣傳,但是卻不去承擔排污系統的開支,他們愿意交納上千萬元的罰款,卻不愿意在環境治理上多花一分錢,他們賺取著高額的利潤,但也透支著我們環境健康和安全。央視財經頻道主持人王小丫和特邀評論員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王錫鋅、劉戈共同評論。
寧可罰款,不愿治污;花費數億元做廣告,卻不愿花幾千萬建排污系統;一起起的環境污染事件,拷問著企業的社會責任和良心。誠信是金,環境治理看廣告,更要看療效。
張利君(哈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在哈藥總廠新廠區建設上,哈藥股份公司鄭重承諾,哈藥搬遷決不會是污染轉移。
記者:就在這三年到五年的情況下,在現有這個老廠當中,能夠保證排污達標嗎?
吳志軍(哈藥集團制藥總廠廠長):是百分之百的跟社會承諾,我所承諾的肯定會實現。
哈藥總廠做出的承諾包括,啟動部分廠區搬遷計劃,徹底根治污染,同時在原料車間搬遷之前的三年到五年的時間里,通過調整和優化也一定確保哈藥總廠現有廠區的各項環保指標達到排放標準。事件的原起是近一段時間,哈爾濱市哈西地區部分居民反映,夏天不敢開窗,出門要戴口罩,空氣里經常被一種怪味籠罩的特殊現象。
記者:這是燒啥呢?
制劑廠職工:垃圾。
記者:我看哪里還有藥呢,那不是嗎?
制劑廠職工:啥都有。
記者:也有藥啊?
制藥廠職工:車間垃圾全往這兒倒,啥都有,鹽酸、硫酸。
記者:什么都在這兒燒?
制藥廠職工:都是化工產品。
記者:都是制藥用的原料?
制劑廠職工:對,就是廠子下來所有的東西,全往這兒倒。
記者:全都在這兒燒,這東西不污染啊?
制劑廠職工:咋不污染呢,這都不往溝里倒。
對于哈藥總廠空氣污染的問題,早在兩年前黑龍江多位政協委員層就此問題聯名提案,并提供了對藥廠相鄰區域空氣質量檢測的結果,發現氟化氫氣體超標1150倍,氨氣超標20倍,都超過了國家惡臭氣體排放標準。6月5號,本臺就哈藥集團制藥總廠污染物超標排放影響周邊環境的情況進行了報道,當地環保部門立即責令哈藥總廠污染嚴重的生產線停產整頓,同時哈藥總廠也表示加大投資確保各項環保指標達標。
王錫鋅:如果對于治理的實效沒有有效的監督,那么我們今天和將來看到的承諾就只是一個美妙的廣告而已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 《今日觀察》特邀評論員)
五年之后要100%的根治污染,這對于所有的人來說,是發布了一個巨大的廣告,但我們正像哈藥一貫宣稱的那樣,就是我們不能夠僅僅只是看這個廣告,而必須看他治理污染的實效。因為哈藥做出了這個5年內100%的承諾,時間表、路線圖都有了,但是如果從實效的角度來看,達到什么樣的標準,用什么樣的措施來治理目前存在的污染,誰又來檢測驗收。如果整個監管部門還有整個公司以及社會外部對于治理的實效,沒有很有效監督,那么我們今天和將來看到的,也許就只是一個美妙的廣告而已。
劉戈:希望哈藥集團能貫徹自己“做地道藥品、做厚道企業”的企業理念
(《今日觀察》評論員)
事件曝光是6月5日,這家企業也不斷地有人出來解釋,也有道歉,但都是自我辯解的一種姿態。比如強調制藥總廠是制藥總廠,只是哈藥集團的一部分,我們和生產藍瓶的蓋中蓋,和其它的中成藥企業不是一家企業,我們是生產處方藥的,所以我們不大做廣告。還有強調制藥產品,尤其是原料像青霉素這樣的藥,它本身就是一個高能耗、高污染的一個行業,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污染是難以避免的,要達到零排放幾乎是不可能的。我仔細研究了一下,這話沒問題,他有他的道理,但他們忘了自己的企業理念,哈藥集團的企業理念就是做地道藥品,做厚道企業,這句話掛在他們的墻上,出現在他們的領導講話里,出現在員工的手冊里。做地道的藥品,他們可能做到了,但是做厚道的企業,他們在執行當中就忘了。
近些年由于企業違規生產致使污染事件頻發,2010年7月3號,紫金礦業位于福建上杭縣的紫金山銅礦濕法廠發生污水滲透事故,外滲的9100立方米廢水進入丁江流域,造成沿江、上杭、永定出現魚類死亡和水質污染現象。今年的5月4號福建省龍巖市中級法院對紫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紫金山金銅礦犯重大環境污染事故,做出二審判決,紫金礦業原副總裁陳家洪等5名被告分別被判處三年到三年六個月的有期徒刑,并處罰金人民幣三千萬元,同樣又是水污染,今年4月14號一位曾經在南京秦淮紙業干過污水處理工作的村民陶層龍為記者揭開了這家號稱零排放的造紙廠長期偷偷排污的惡行。
陶層龍(溧水縣小陶村村民):他們之前講過,這個事情不能透露,非常保密,我給他們代班我知道,不代班根本就不知道。一般廠里人他們都不曉得排污口在哪里,都不知道排污洞口在什么地方。
原來秦淮紙業的暗排管道埋在污水池的底端,上面蓋著半米深的廢降水,不知道位置的人根本發現不了,陶層龍幾次努力終于發現了排污洞。
記者:這就是閥門是吧?
陶層龍:對對對。
記者:平時這個閥門是干什么用的?
陶層龍:就是放這個臭水用的,檢查的時候他就把這個蓋起來,人家看不到。
針對2011年4月20號,溧水縣檢察院對柘塘新河重大水污染事件立案,5月12號南京市檢察院對溧水縣環保局原環境監察大隊大隊長王國慶予以逮捕,目前此案仍在進一步偵察之中。
王錫鋅:法律監管的到位十分重要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 《今日觀察》特邀評論員)
對所有的企業來說,本質上是一個誠信問題,因為法律做出了規定,那么對所有的人包括企業,他們就應該有一種法律的信守承諾的態度,也就是你要遵守這一規則,這是一種承諾。另一方面,許多企業都立下了軍令狀,比如哈藥就承諾五年內要百分之百治理好。其實在環保的執法風暴到來的時候,許多污染企業都紛紛表態,做出類似于廣告一樣的承諾,但風暴過去以后就故態復萌。最核心的一點是對利益的追逐,以及違法的主體和監管者的博弈問題。當監管加強和風暴到來以后,許多違規排污的行為被發現的概率很大,而且一旦被發現,制裁的力度也會很大,因此企業都覺得這時候還是避一避風頭為好,風刮過去以后,它就故態復萌。在這里,有一點是最重要的,就是哈藥所做出的承諾其實并沒有約束他自己,這就是誠信的缺失了。
關于理性的選擇,他的前提就是假設我違法了,是沒有代價的。因為商人都是追逐利益的,但是假設我們讓所有的人都知道,如果你背信棄義,沒有誠信,那么你會不僅僅受到道德上的譴責,而且你也會在利益上受到損失。誠信是金,一方面強調誠信是在任何情況下不能改變的,是不能被侵蝕的;一方面,假設有一個企業真正看重誠信,它也可以獲得收益。此外,我們應該反思一下,法律的監管如果能夠非常到位,能夠讓這些企業知道,如果你對自己的環保承諾不誠信,那么你將會受到巨大的利益損失,也會遭受制裁,那么企業在選擇不誠信的時候,他一定會想一想,這樣做的后果是什么。板子雖然直接打在企業的屁股上,但我們還是應該想一想,法律的監管,社會的約束,是不是給不誠信的企業增加了成本。
劉戈:企業已經形成瞞、賴、拖的慣性思維方式
(《今日觀察》評論員)
其實有些企業對于省、市、縣、鄉來說是重點企業,那么一俊遮百丑,因為很多企業都常年為地方貢獻利稅。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地方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在巨大利益的面前見利忘義。比如紫金礦業事件,出事九天以后,隱瞞了九天,一家上市公司居然可以隱瞞九天,整個江里,三百多萬斤魚死了以后,實在掩蓋不了了,最后不得不報出來。在巨大的利益面前,這些企業已經形成一種慣性的思維方式,第一是瞞,第二是賴,第三是拖。甚至有的時候,企業交了罰款,因為這個罰款比治理污染花的錢少,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企業這其實是一個理性的選擇。
言無信不立,企業的環境承諾怎樣真正兌現?
劉戈:整個社會對于違規企業的約束不夠
(《今日觀察》評論員)
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就是紫金礦業出了泄漏事件以后,股票跌了一些,但是馬上回彈,最后升的很高。因為最后處理結果出來以后,大家松了一口氣,而且大家都覺得這家企業以后還有很好的發展前景,這件事的處理就到此為止了,所以這樣的一些企業在整個社會里,有很好的成長土壤。一方面,我們覺得法規法制對它的處理不夠,但總體上來說,整個社會對于這樣的企業的約束,就是相對較軟的約束。
王錫鋅:必須要有整個社會和法律上有效的監管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 《今日觀察》特邀評論員)
我們在很多時候都假定每一個人在內心都有一種對義的追求,對責任的擔當,這是一種非常理想的狀態。但更加現實的問題是,如何讓一個人或者企業在各種情況發生的時候,在面對各種誘惑包括巨額利益的誘惑下,都能夠擔當對誠信的承諾,那么這個時候必須要有法律上有效的監管,還有社會的監管。比如在上個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西方很多國家在講企業的社會責任時,說企業的社會責任只有盈利,盈利能解決就業問題,能給社會帶來財富,但在70年代到80年代就有了反思,就開始強調企業不僅僅要盈利,而且要承擔對社會的責任,對環保對環境的責任。
現在的問題是,企業自己來承擔對環境的責任,首先企業就要有信、有義,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讓企業做出了承諾以后,最終能落實。比如現在很多組織表示,如果這個企業破壞環境,那么我們通過各種宣傳讓消費者知道,這個企業是不道德、不守信用的,最后可能導致消費者拒絕購買該企業的產品,這就是一種很有效的制裁。
濤慕思•博格:作為一家守信的企業 你要抵制不道德的手段
(耶魯大學教授 《今日觀察》特約評論員)
理想情況下,我們都希望一個公司能夠盈利,但是在盈利的同時,公司也要對員工,消費者以及當地居民負責,現在的問題是公司盈利經常會與上述幾點產生沖突,如果你給員工極低的工資,加重污染,或是損害了顧客利益,你同樣可以創造更多的效益,所以作為一家守信的企業,你就要抵制這些不道德的手段,忠實地保障上面提到的三種人的利益。
易鵬:通過各種法律手段加大對破壞環境的違法企業的震懾力度 營造全社會倡導企業社會責任的建設氛圍
(北京大學人力資本研究所研究員 《今日觀察》特約評論員)
對企業破壞環境的行為,除了經濟制裁以外,一方面可通過進一步完善破壞環境自然保護的法律體系,通過《刑法》等各種法律,用有期徒刑等手段,加大對破壞環境的違法企業的震懾力度;另一方面,要在全社會倡導企業社會責任的建設氛圍,讓企業深刻明白到,只有更好履行好社會責任,保護好社會責任,企業才能可持續發展,而且破壞環境,企業的品牌會受損,發展的空間也會受限,企業的生存也會難以維系。企業倡導社會責任,實際上也是以道德的標準來衡量來自己,而只有以道德標準衡量自己的企業,它未來的發展道路才會更寬廣,否則它會越走越窄。
劉戈:要讓誠信真正回到企業的經營當中
(《今日觀察》評論員)
誠信需要法制的保障,每一家企業都是由人來組成的,那么還是要講道德。我們還是相信,對于企業家也好,對于企業來說內升性的這種道德感,它仍然是在我們社會里需要呼喚的。除了法制以外,讓誠信真正回到企業的經營當中,它是一個必要條件。
王錫鋅:對市場經濟和企業來說 誠信是必須的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 《今日觀察》特邀評論員)
有許多東西是可以根據自己偏好去選擇的,但有些東西是必須的,它構成人與人之間活動的一個底線。比如誠信,其實對市場經濟來說,大家都是自私的在追逐利益,所以亞當•斯密的《國富論》,講到大家追逐利益理性的追求,最終成為一種看不見的手帶來了利益,但是亞當•斯密在后面還專門寫了一個道德情操論,就講如果只是貪婪的行為在追逐私利,那么市場就會崩潰。其實從市場角度來說,誠信是必須的,而對一個企業來講,這也是它必須去做的。
上一篇:康美藥業原董事長一審被判有期徒刑12年 下一篇: 康力前副總潘安娟:我沉默并不代表我承認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