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利春苗營養廚房:讓孩子吃出健康未來
發布: 2011-08-11 11:24:44 作者: 未知 來源: 華龍網

有這樣兩組關于城鄉兒童生長發育的數據,當兩者被跨越時空放在一起時,其間的巨大落差顯而易見,也令人揪心。
● 2011年初,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針對西部四省區農村寄宿學校小學生營養狀況的調研報告顯示:中西部貧困地區受調查學生中12%生長遲緩,72%上課期間有饑餓感。學校男女寄宿生體重分別比全國農村學生平均水平低10公斤和7公斤,身高低11厘米和9厘米。
● 2005年,教育部聯合多個部門開展的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表明:在經濟發達的沿海大城市,男、女學生生長遲滯檢出率已分別下降為0.5%和0.8%,生長遲滯問題幾乎已經不存在。
這兩組數據的發布時間前后相隔5年。人們驚覺,當城市里的孩子早就在為“營養過剩”而發愁的時候,時至今日,中西部貧困地區的孩子們還在渴望著飯碗里能夠出現一塊肉、幾片青菜。讓孩子們吃好一日三餐,事關孩子們的未來,也事關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未來。
貧困地區寄宿生為何吃不好?
國家補貼到不了飯碗中 在很多人的印象當中,導致西部地區兒童營養不良的原因是貧困,是資金的匱乏,但事實上原因非常復雜。2007年,安利(中國)資助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對西部貧困地區寄宿制小學學生營養狀況進行了調研。溫家寶總理在研究報告上親自作了批示。此后,“改善農村學生營養”寫進了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的決議。 在中央精神的指示下,國家每年撥款超過100億,用于提高貧困地區學生的生活補助。貧困寄宿生生活補助提高到中學生每人每天3元,全年750元;小學生每人每天2元,全年500元,且在西部地區農村寄宿制學校實現了全覆蓋。
按理說,這些錢在滿足一個孩子基本營養攝取方面應該能起到較大作用。但是,這些錢在落實到位的過程中,卻很難真正進到學生們的飯碗里。這其中有部分家庭因為經濟困難將其轉為其他花銷的因素,也有寄宿制學校本身的瓶頸。 寄宿制學校的廚房面臨考驗 近些年,受生育政策及城市化進程影響,我國農村小學人數持續減少。鑒此,國家推出了撤點并校政策,合理規劃和調整學校布局。對于離學校較遠的孩子而言,寄宿成為不二選擇,但一個新的問題亦隨之浮出水面,即就餐問題。
在貧困農村地區,很多寄宿制學校沒有廚房設施,比如在貴州,至今仍有很多學生要在操場上生火做飯。一些寄宿制學校雖然有廚房,但或是缺乏必要的炊具配置,或是設施簡陋,無法保存食物,更談不上安全加工。即便不缺乏用于伙食的資金,學生也吃不上搭配合理、營養充足的飯菜。
通過對現狀的深入分析,安利公益基金會認識到,寄宿制學校廚房基礎設施的缺乏是造成貧困農村地區兒童營養貧困的一個重要原因。政府考慮到了孩子們一日三餐所需的食物,但如何加工食物這個環節還是一個盲區,亟待社會的回應。
安利公益基金會:讓小飯盒萌發大未來
“試點廚房”見成效 2007年,安利(中國)在資助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對寄宿制學校學生營養狀況進行調研的同時,還同時為“貧困地區寄宿制小學學生營養改善項目”提供了資金支持。該項目在廣西都安、河北崇禮等地對寄宿制學校學齡兒童營養干預效果進行試點,通過幫助學校完成廚房等基礎設施建設,利用學校集中供餐來改善寄宿孩子的營養膳食水平。 根據對都安的兩個試點學校的跟蹤研究,在短短的10個月中,男女學生的身高分別長高4.5厘米和5.6厘米,比對照學校的學生多長高0.9厘米和1.6厘米,學習成績和心理狀態也都好于對照學校。
小廚房帶來大改變
相關數據顯示,全國農村寄宿制學生人數高達3400萬以上。解決他們的營養貧困問題,需要國家的高度關注和投入,同時也需要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支持,共同探尋一個長期的可持續的解決方法。
只要有一個配備了冰箱、蒸飯車等設施的小小廚房,就可以幫助孩子們吃上葷素搭配的可口飯菜,解決他們的營養難題。這就是安利公益基金會發起“春苗營養計劃”,與地方政府合作為貧困地區農村寄宿制學校建造“營養廚房”、為學校培訓營養教師的原因。安利公益基金會以農民工子女為主要幫扶對象,在孩子們的小小飯盒中許下一個健康成長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