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利扛著直銷十字架跋涉
發布: 2011-09-08 14:34:29 作者: 謝園 來源: 成功營銷

結束了一天緊張的行程,安利中國區總裁黃德蔭匆匆趕往廣州白云機場,搭乘晚上回北京的航班。在機場簡單用餐,黃德蔭向服務員索取發票,就在接過印有公司抬頭的卡片時,服務員的臉部表情發生了非常細微的變化,“安利?”
這個反問,到底是因為混淆傳銷與直銷而對安利產生了誤解,還是因為自己親朋好友中有從事安利銷售而引發的驚喜,我們不得而知。
一秒的情緒變化短暫而微妙,卻濃縮了人們對安利一直以來的糾結而復雜的情感。要么它被視為擁有非凡能量的商業文化,要么因為它為成千上萬普通人提供了創造財富的機會,以及其企業文化和慈善公益行為被奉為圭臬,兩種截然不同的認識,實則是對中國直銷行業發展的寫照。
安利與直銷,似乎是可以替換的同義詞。安利深知,企業形象就是行業形象,行業形象就是企業形象,而公眾形象則是任何直銷企業安身立命的礎石。據國際知名調查公司AC Nielsen的調查顯示,直銷行業的美譽度已從2005年的66%,悄然提高至2010年的78%。
半個多世紀來,安利背負著直銷的十字架,或高歌猛進,或跋山涉水,或輾轉騰挪,或削足適履,用特有的堅韌實現了華麗轉身,并不懈地向世人證明直銷的社會價值。
背負歷史的包袱
在33年的職業生涯中,黃德蔭有30年是在安利度過的。1981年加入香港安利;1991年被任命為臺灣安利總經理。1994年,在安利(中國)開業前夕,黃德蔭被調往廣州,負責業務運營前的準備工作;1997年,調任北京,任負責北方區工作的副總裁;2001年升任為安利(中國)日用品有限公司總裁,負責公司的業務營運和對外事務工作。一路走來,黃德蔭深知直銷行業的艱辛。
迄今,直銷已經有100多年歷史,據世界直銷聯盟統計,直銷已經遍及全球125個國家和地區,共有7400萬從業人員,2009年全球營業總額達到1175億美元。
但是在中國,“直銷是一個背負歷史包袱的行業。”黃德蔭感慨地說。直銷進入中國的時間并不長,上世紀90年代起步。雖然時間不長,但經歷的事情卻不少,一波三折,幾度興廢。
由于是新生事物,公眾的了解不夠,行業剛起步就深受非法傳銷之害,以至國家不斷出臺各種政策法規進行規范管理,到了1998年4月,干脆一紙禁令,把整個行業都禁掉了。
這對直銷行業是毀滅性的打擊,而對直銷行業形象的負面影響則更加深遠。之后雖然有安利等十家公司以“店鋪+雇傭推銷員”模式轉型經營,有直銷法規的頒布和眾多企業獲得直銷牌照依法經營,但這次禁令的“后遺癥”至今猶存,認為直銷就是傳銷的,還大有人在。直銷行業的形象建設,不是零起點,是負起點。
形象建設從“負起點”開始
當天,黃德蔭去廣州參加了一個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的論壇,他演講的題目就是“中國直銷業美譽建設之路”。
與安利中國幾乎重疊的職業人生,讓黃德蔭對直銷行業的公眾形象建設難度知之頗深。他總結說,這一個挑戰非常大、難度系數相當高的工作。
首先,傳統直銷不進商場、不進超市、不打廣告,主要依靠推銷人員的口碑相傳。這就造成了直銷企業形象更多地取決于直銷員個人形象。而龐大的營銷人員隊伍中,永遠不乏害群之馬,他們的不良行為會為整個行業帶來負面影響。
第二,直銷行業從業人員良莠不齊,流動性大。如果培訓和管理跟不上,這些人的素質就很難保證,行業形象的建立也是難上加難。
第三,推銷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有挑戰的職業之一。在推銷的過程中,直銷員每天都會遇到很多拒絕和誤解,必須不斷打氣、鼓勵,做好心態建設,必須依靠成功榜樣的傳授和帶動。但是,如果這種行為被過度推行,就很可能讓旁人側目,甚至產生誤解。
第四,就是傳銷的負面影響。對很多消費者來說,有時候依然不能辨別傳銷與直銷的區別,這也是直銷行業在現階段不得不面對的一個現實。
妥協中前進
一個新的商業模式總是要根據環境和技術不斷改變,在妥協中前進,直銷也不例外。不設店鋪、不打廣告,這是直銷的典型特點。如今,安利中國在原有的直銷體系上進行了改良,無論是開設店鋪、建立“直銷+經銷+店銷”的復合模式,還是通過代言人廣告進行宣傳,都是為了迎合本土消費者的心理和習慣。
事實證明,在中國市場,這些改變是必要的。店鋪和廣告不僅讓政府、公眾、媒體有了一個了解安利的窗口,而且也給了消費者更多的信賴感。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安利70%的營業收入來自美國市場,但目前90%的收入來自于美國以外的市場,而其中,中國市場的貢獻顯著。2010年,安利在中國的銷售額高達220億人民幣。
總結安利多年來的經驗,黃德蔭認為,提升公司的能見度和透明度,是爭取公眾了解、理解,提升行業公眾形象的第一要務。目前,安利已在全國200多個城市開設了250多家直營店鋪。這對于直銷公司而言是革命性的轉變,也意味著極大的挑戰,如此大投入若不能成功,將意味著嚴重的虧損。問及投入背后的原因,黃德蔭笑言“中國人講‘逃得了和尚逃不了廟’,就是這個道理。”
此外,產品是企業最好的形象代言人,也是公眾形象的重要決定因素。而為消費者提供個性化服務,是直銷有別于其他銷售模式的最大優勢,也是直銷的核心社會價值之一,“做好了,對直銷行業的公眾形象加分很多,”黃德蔭表示。
和其他行業一樣,社會公眾往往不會直接與企業打交道,而是與企業產品和營銷人員直接產生關系。也就是說,社會公眾除了間接從媒體等領域獲取資訊感受企業形象外,更多的是通過使用產品和與營銷人員接觸來感受企業形象,并且后者更為直接和深刻。而在直銷這樣一個主要依賴獨立銷售員網絡銷售的行業,行業形象對推銷員個人的依賴性過強,銷售人的形象好、素質高,行業的形象就好,反之亦然。面對這一挑戰,安利在人員教育和管理中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資金。
建設行業形象,針對的不僅僅是一家企業,而是整個行業需要協同解決的。2006年,北京大學中國直銷行業發展研究中心成立,目前已經有11家直銷企業成為理事單位,研究中心每年都要開展一系列調研課題、企業座談等活動。2010年,安利公司等15家直銷企業共同簽署了《直銷企業自律公約》,共同推動行業發展、提升行業形象。
關注創新
安利在國內定位在中高收入家庭。隨著80后已經進入或者即將進入30歲,他們已經成為消費的主力,而他們依賴網絡,消費形式和模式與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人是完全不同的。
對此,黃德蔭介紹,公司非常關注新媒體時代的消費者變化,并且已經行動起來了。安利中國成立了一個新媒體小組,專門研究各種新興的溝通工具及互聯網口碑傳播。現在,安利的銷售人員會嘗試利用SNS、微博與工作伙伴、客戶溝通。
“科技帶來新的挑戰和機遇,我們必須與時俱進,”黃德蔭肯定地表示。這絕不是一句空話,安利也一直是這樣做的。調整經營模式配合政府政策,開設店鋪、廣告宣傳以迎合本土消費者的心理和習慣。在安利有這樣的一句話:“創新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生活方式”,或許能夠很好地說明它不斷調整、改良以適應挑戰的原動力。
有所變,亦有所不變。改良了直銷模式的安利仍保留了基本的企業文化、經營理念、與直銷人員的伙伴關系。因此,即使在電子商務蓬勃發展的今天,安利對這一渠道仍持謹慎的態度,避免與現有的銷售渠道發生沖突。安利將電子商務與現行銷售渠道串聯,而非并聯。也就是說,采用網上銷售是為了更好地給銷售人員提供便捷,而不能對他們的線下業務產生沖擊。
安利進入中國的16年,所處的直銷行業是一個敏感而且良莠不齊的行業,加上人數龐大的營銷隊伍,這些都對企業的經營、發展和管理提出了很大的挑戰。這樣特殊的背景,使安利需要一位內心強大的領導者,面對外界的質疑,他既要有不放棄的決心,也要有講得清的耐心。黃德蔭在安利的幾十年,一直擔當著“溝通者”的角色,不斷與公眾溝通,與媒介溝通,與政府溝通,讓所有的利益相關方接受和認可安利的經營方式。
他笑言,自己現在還在做這個工作——“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