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企業薪酬保衛戰:關鍵人才爭奪戰!
發布: 2012-01-30 11:23:45 作者: 黃鍇 來源: 21世紀經濟報道

2011年底,一場人才爭奪戰在大學校園內激烈展開。同往年一樣,張玉珠不遺余力地加入到這批校園招聘的企業大軍中。作為安利大中華及東南亞人力資源副總裁,她深切感到校園招聘的戰火正一年比一年激烈。“各家外企都在爭相挖掘最優秀的學生,”她說道,“這批學生往往1個人就拿了10個offer,我們發出去的offer最終可能只有6成的人會接受”。
有著同樣感受的還有德勤中國區招聘總監王文佶。去年底,德勤中國定下的招聘計劃是2000個大學生。眼下,他不僅要應對來自其他外企的競爭,還要面對本土銀行和金融機構的虎視眈眈,這對素來帶有光環的“四大”來說,提出了新的挑戰。
“幾年前,四大之間會有些競爭,但現在,本地大銀行在年輕一代學生里的影響力已越來越大。自2010年后,我們面臨的更多是行業外的競爭。”王文佶稱。在宣講會上,他被學生們問的最多的一個問題是:和國有銀行相比,四大如何保障工作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這只是2011年來國內人才爭奪戰的幾個縮影。不可否認,當下HR們的招聘和留人壓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大。來自前程無憂(51job)的招聘職位統計顯示,2011年日均發布的招聘職位數達到創記錄的200多萬個,比2010年增加了三分之一。招聘職位中因為人員離職產生的替代性招聘幾乎占到了一半,一些制造業的雇主甚至將工資提高了30%以上,仍無法招募到足夠的員工。根據51job的預計,2012年上半年各行業平均漲幅可達9.8%。
而另一廂,全球經濟環境的不景氣,使不少企業調低了增長的預期。這種情況下,大量公司將目光投向了中國這樣的新興市場——它們一邊加大對中國市場的投資和招聘力度,造成國內人員工資的水漲船高;一邊又要面對不斷上升的中國員工成本和歐美市場疲軟的業績,“其實大多數企業都面臨著多重壓力。”美世公司咨詢總監曹燕萍表示。
高流失率
用張玉珠的話說,“安利每個月都有三四百個職位的空缺”。員工離職加上公司擴張,使安利的人才儲備時時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經濟形勢雖不明朗,但依她的估計,公司明年的漲薪幅度至少在10%。
畢竟,“安利前兩年的工資年增長都超過了20%,基層員工如此,而那些有實際管理經驗的同事在市場上的機會就更多了,”張玉珠說道,“他們往往跳一次槽就可以漲薪30%-40%,要想留住人才并不容易”。
2011年,安利的員工離職率大約在16%,“低于行業平均的離職率(21%)”。相比于安利,德勤的基層人員流動則更為普遍。在王文佶看來,所有行業的員工主動流失率都在走高,人才市場正呈現兩大趨勢:其一是員工流動太快,企業無法進行文化傳承,因此控制不斷提高的流失率是德勤人才管理的重中之重;其二是員工在一家公司停留的時間越來越短,因此公司在前端吸引人才后,后面一定要做保留。
“過去,員工平均三年會換一家單位,但現在可能做上兩年就換了。四大所處的行業又特別年輕,每年從校園招2000人,如果做不到三年就走,對公司而言是很大的浪費。”王文佶稱,畢竟,員工往往要到第二年才能真正發揮作用,如果他剛有所作為時就要離開,無疑會造成企業不小的損失。
眼下,德勤的員工流失率平均在20%左右,公司需要不斷從一流院校招募畢業生來保證人才持續的增長。用王文佶的話說,“德勤和其他外企一樣高度關注中國,未來每年招2000個大學生可能還不夠,我們正在進行規劃。”
不僅是安利和德勤,高速的擴張使得大多數外企在中國市場上“求賢若渴”。擴張必然帶來大量一線基層職位的空缺,于是,對大學應屆生的激烈爭奪也就順理成章。發展嚴重時,行業間的互相挖角也頻頻發生。
“在美世的調研中,你會發現類似銷售和市場這一類比較緊俏的崗位,企業間相互挖角的現象非常嚴重。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一線操作工人的流失率也很高,這種狀況為企業的用工成本帶來很大壓力。”曹燕萍稱。
這與韜睿惠悅咨詢公司的觀點相似。據韜睿惠悅發布的年度
整體薪酬調研結果,在基層員工擁有量較高的行業,2011年的離職率相當驚人。尤其是制造和高科技業,一線工人的流失率甚至達到103.7%。韜睿惠悅全球數據服務咨詢中國區總經理許文宗對此表示,“這意味著企業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就徹底換了次血”。
巴斯夫亞太區人力資源總監梁雅萍并不否認一線工人的招聘難題。“就以巴斯夫的操作工為例,一來,人們現在不太愿意進入化工行業,二來,化工業的操作工需要一定的經驗。他們首先要接受培訓,并且對環境、安全有高度的認識。這樣的人并不好找。”于是,在新項目或新工廠上馬時,巴斯夫往往要提前半年甚至一年招聘一線工人。而這樣的工人一旦流失,新人入職后又必須經歷一段較長的培訓周期,這無形中增加了公司成本。
一線員工,尤其是藍領工人的高流失率,正令越來越多的企業深感頭疼。曹燕萍認為,這種現象與大量公司的業務擴張和產能上升不無關系,“關鍵是,一線工人對薪酬的上漲非常敏感,可能其他地方每月漲個幾百塊,他們就走了。”這種情況下,一些先知先覺的企業已開始著手進行藍領工人的保留計劃。
“過去,我們提的更多的是專業人員的保留,而當前的形勢下,一些公司已經開始做藍領工人的保留了。”
守住關鍵人才
除了基層員工,關鍵人才依然是大家爭奪的焦點。幾乎所有的HR都承認,2011年的挖角情況相當嚴重。“你的雇主品牌越有名,就越可能被人挖角”,張玉珠稱,“很多公司指明了就是要挖寶潔、安利或聯合利華的人,這是知名企業比較矛盾的地方”。
在她看來,員工離職時固然需要挽留,但更重要的是,公司需要建立一套人才培養的機制。換言之,安利會時時考慮重要管理崗位的接班人計劃,一旦關鍵人才跳槽,公司便不至于手足無措。
“通常,主管認為哪些員工是有潛力的,會提名給我們,我們再把各個省的高潛質員工(大約二三十人)集中到總部做一個培訓,”張玉珠說道,“通過培訓,我們會甄選出五分之一的人才,將他們定位為重點培養的員工,未來一年內會給予他們更大的空間和相應的崗位。”
除了安利外,同樣希望靠公司內部提拔人才的還有巴斯夫。用巴斯夫大中華區管理董事會董事長關志華的話說,“我們不希望像獵人那樣展開人才挖掘戰略,好的機會一定先給公司內部的人。”在人才培養和晉升方面,巴斯夫則鼓勵員工在旗下幾十家合資或獨資工廠內自由流動,而不必非得離開公司才有提拔的機會。
即便企業將人才儲備計劃做得十分完美,薪酬依舊是個繞不開的話題。在離職率水漲船高的當下,HR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平衡不斷上漲的人力成本和經濟蕭條帶來的業績壓力?
許文宗指出,企業首先要對自身有個清楚的認知。“無論是業務發展還是人才隊伍建設,管理者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我想要的,什么是我能夠承受的。接下來,他才能思考應該給出怎樣的應對方案”。
許文宗建議,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管理者需要用有限的資源滿足最大的需求,這就需要進行差異化的資源配置。“以基金公司為例,同一個級別的基金經理,在年末拿的獎金很可能相差六七倍,這就是典型的績效管理和資源傾斜的例子。”他表示,在此基礎上,企業需要從“整體薪酬”的角度開發出更多的軟性手段,比如人才發展機制、企業文化等,來更好地保留員工。
2012:薪酬保衛戰
全球人力資源調研機構CRF Institute的調查顯示,2010年,企業更看重的是業務領域的持續發展,如客戶滿意度,品牌定位和技術創新等,而2011年的策略則開始側重于雇員的職業發展,以此更好地保留員工。在對中國區的企業進行評估后,CRF發現94%的中國杰出雇主都明確制定了內部專業人才的職業發展路徑,這一數據大大領先于歐洲市場的83%;而人才發展在人力資源部門的工作側重上也以相較于去年有8%的增幅,躍居第一。
在此基礎上,國內的外企HR們還面臨著另一個困惑。由于歐美市場相對疲軟,中國經濟仍在持續上升,國內的HR們必須說服歐美總部撥給中國區更多的薪酬預算。而通常情況下,處于蕭條中心的歐美總部管理層并不理解中國區員工所提出的要求。
“溝通和說服肯定是有障礙的,”曹燕萍稱,“歐美國家的GDP增長只有2%至3%,而中國達到了8%,HR們必須不斷地教育總部,讓他們更多地了解中國市場。”
上一篇:康美藥業原董事長一審被判有期徒刑12年 下一篇: 康力前副總潘安娟:我沉默并不代表我承認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