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億保健品市場迎考驗 消費者信心是關鍵
發布: 2012-06-05 09:38:29 作者: 未知 來源: 39健康網

3月,“佝僂門”事件后,金奇仕產品已在國內部分地區迅速下架。但記者走訪時卻有了戲劇性發現,“佝僂門”不僅導致了一款產品的下架,而且還引起了一場不大不小的“蝴蝶效應”,一批打著“保健品”旗號的嬰幼兒食品悄悄從超市的貨架上消失了。
金奇仕的“蝴蝶效應” 一批無關品牌產品主動下架避風頭
“它不是保健品,也不是藥品,它只是食品,跟面包一樣。”這是杭州消費者姚女士此前對“金奇仕鱈魚肝油”的控訴。姚女士的寶寶今年1歲,據她說在連續吃了三個月的金奇仕產品后,居然出現了因嚴重缺鈣導致的肋骨外翻,也就是俗稱的佝僂病。
“金奇仕”董事總經理田偉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坦承:“金奇仕公司旗下所有的產品都是食品,不是藥品。只能補鈣,不能治病”。
但媒體記者在走訪廣州地區的藥店和超市時,意外發現了一個奇異的現象,一批“兒童營養保健品”并不是金奇仕公司旗下的產品,也和金奇仕沒有任何聯系,但居然主動下架,撤回了昔日擺在顯眼位置的展板,不少店內貨架上僅有和黃健寶和合生元兩家企業生產的DHA和益生菌。而這些下架產品,無一例外都是拿著“食品”批文的“嬰幼兒營養食品”,甚至都不是健字批號的“保健品”。
“食品”變“保健品”成行業明規則
關于保健品的管理,一直是我國的老大難問題,上世紀90年代及21世紀初,富裕起來的中國人民在滿足溫飽需求后,更多的渴望精神上的富足與體質上、健康上的進一步提升,在這種熱潮下,不少紅極一時的保健品創下了銷售神話,如紅桃K,三株口服液,北大富硒康,而三株口服液更是創下了1年銷售80億的神話。
但空前絕后爆發式的銷售神話后,是脆弱的管理與營養價值的科學論斷,一起“三株口服液喝死湖南老漢”事件輕而易舉的戳破了冉冉上升的肥皂泡,一年后,消費者信心迅速崩塌,三株倒閉。
此后,我國對保健食品的管理空前加強,不僅強化企業的準入制度和產品的抽查制度,更對保健食品的批文審批做出了嚴格的規范管理,從生產資質、產品質量、批文審批、銷售、宣傳等多個方面嚴加管控,確保保健食品“不出事”。
一位專門生產癌癥晚期患者服用的“抗癌”口服液的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國家對保健食品的批文管理非常嚴格,沒個一年半載的根本拿不下來,企業根本等不及,基本上都是拿著食品的批文在生產、銷售,“先上市了再說”,至于保健食品的批文,只要沒有太大的問題,還是辦的下來的,只是慢了點。
至于保健品企業拿著食品生產批文賣“藥”的時候,該負責人笑談,這根本算不上什么“潛規則”,頂多算是明規則。
企業急功近利 普遍“撈一票就走”
根據規定,一款保健品的上市,需要由申請人向省級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進口產品向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提出注冊申請,經過資料申報、受理、實驗、試制現場檢查等多個步驟,正常情況下為100個工作日,且一旦發生任何需要補充資料,或申報資料不符合要求,則審批期限順延30天。
據保健品業內人士介紹,實際上,申報一款產品的保健品生產批文的時間大約在9-12個月,而營養素補充劑類的保健品則基本都在一年及以上,如需要補充資料,可能更久。
相比之下,食品生產批文則只需縣級以上食品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審批,國家質量監督局管理,難度自然大大減小,不少神通廣大的營養保健品生產企業及營銷公司都坦誠,“保健品的批文沒下來,但食品的已經批了,先上車,后買票”。
2012年3月,國家食品藥品衛生監督局發布了《進一步明確保健食品有關輔料替代工作要求》,《要求》中明確指出:申請人應當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規定的時間內,停止相關產品的生產銷售。
而這一點正是諸多保健品命中了不少保健品企業的命門。一款保健產品的上市,除前期的開發外,后期的市場運營、銷售、概念包裝、媒體宣傳,都需要高額的資金投入。除少數希望打造百年老店的知名企業外,大多數保健品企業都抱著“撈一票就走”的觀念,希望一款產品能夠盡快上市、銷售,制造轟動,快速回本,獲取暴利,從策劃人員提出產品創意到擺上商場的柜臺,時間越短越好,審核越快越好,麻煩越少越好。“急功近利”的態勢并沒有得到根本治理。
保健品功效被無限放大 營養補充劑變身“神藥”
目前,衛生部受理的保健品功效審批共有27類,涉及免疫調節,抗衰老,調節血脂,改善骨質等諸多方面,同時,根據衛生部對“保健食品”的定義,保健食品系指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即適用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調節機體功能,不以治療為目的的食品。所以欲申報保健食品的產品,必須具有三種屬性:食品屬性;功能屬性,具有特定的功能;非藥品屬性。
除了以上具有特定功能的食品可以申報保健食品外,營養素類產品也納入了保健食品的管理范疇,稱為營養素補充劑,如以維生素、礦物質為主要原料的產品,以補充人體營養素為目的食品,可以用以申報保健食品。
但在市場銷售中,銷售人員的推廣中,虛假宣傳,夸大療效,聲稱具有“藥品都沒有的保健治療作用”,混淆保健與治療之間概念的做法,比比皆是,近年來,人參、雪蓮、鹿茸、熊膽等產品價格暴漲,與他們被神話的保健功能不無關系。而眾多披上了高科技外衣的“分子產品”,更讓不少消費者上當受騙。
中國2015年保健品市場5000億 消費者信心成關鍵
中國醫保商會副會長孟冬平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2015年,我國有可能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保健品市場,市場規模有望突破5000億,而如何嚴格規范管理保健食品,提高人民生活質量,開發這一巨大市場,消費者信心將是關鍵。
專家坦承,在目前的保健品市場,魚目混珠,假冒批文,夸大療效等現象,極大的擾亂了市場,傷害了消費者的感情,部分產品更直接損害了消費者的身體健康。杜絕假冒偽劣保健食品,需要監管部門、專家學者和普通百姓的共同努力,慧眼識珠,將劣質產品驅逐出保健品市場,保護消費者身體健康。
上一篇:嚴查超范圍經營 隴西開展直銷網點專項檢查 下一篇: 揚州工商約談8家直企 將實行分類監管制度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驗證碼: |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