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醫藥巨頭瘦身 康恩貝等中國藥企并購做強
發布: 2014-05-16 15:01:31 作者: 佚名 來源: 證券時報網

4月下旬以來,差不多全球排名前10的醫藥公司紛紛展開并購。這次并購潮與以往有所不同。過去,并購的目的是做大,這次以做強為主要導向。如葛蘭素史克(GSK)與諾華進行資產置換,GSK將腫瘤事業部整體出售給諾華,而GSK將獲得諾華除流感疫苗以外的疫苗業務。拜耳與默克之間也是相似的交易。拜耳計劃以142億美元收購默克旗下的消費保健部門,默克通過這一并購,獲得拜耳方面對其治療性藥物研發的支持,將業務進一步集中至研發領域。
從上述兩個案例看,巨頭間的并購是瘦身強體。并購成功后,從全球格局來看,將是強者恒強。從國內來看,沖擊可能沒那么大。外資公司在中國專注于高價、高附加值的原研藥,而國內仿制藥紛紛上市后,可以通過價格來展開競爭。不過,最近兩周,質疑仿制藥質量、療效的聲音多了起來,國內企業如果不能提高仿制藥的質量和療效,在三甲醫院的爭奪中仍將處于弱勢地位。
國際巨頭們熱衷于并購,國內藥企的并購熱情也不弱。今年以來,智飛生物(300122,股吧)、康恩貝(600572,股吧)等有了實質性收購動作,萊美藥業(300006,股吧)等多家上市藥企設立了并購基金。國內藥企的并購,有著自身做強的需求,也因為新版GMP認證體系導致大量藥企將被市場淘汰從而帶來被動并購機遇。但國內藥企應該向復星醫藥(600196,股吧)學習,在尋找并購目標中眼睛向外。國際巨頭瘦身運動中有些弱勢資產并不能完全與交易對手交換,需要尋找另外的買家。如默克最近宣布將部分眼科產品以6億美元的價格賣給日本參天制藥。國內藥企應該積極爭取這樣的機會。
此次國際醫藥并購潮的一個現實背景是,專利藥紛紛到期,而原研藥上市數量和頻率大幅減少。這與國際巨頭減少研發投入有關。輝瑞在過去10年間的并購活動中,關閉了大量的研發中心。其前高級副總裁約翰·拉馬提納在一篇評論文章中批評道:“過去,制藥行業以研發投入高于其他行業而引以為榮,對新藥的研發投入平均會占到營業收入的20%,但目前這一水平在下降,輝瑞的研發投入占總收入比例目前僅為10%左右。”國內企業最大的問題是研發能力不足,那么,現在可以利用目前的機會搭建國際化的研發平臺。
這方面,南京的先聲藥業已走在了前面。去年,這家公司吸引原葛蘭素史克全球高級副總裁臧敬五等打造名叫“百家匯”的創新藥風險基金平臺,計劃2016年前成立一個總規模30個億的基金,投資于近100個創新項目。據報道,最近3個月,百家匯已經接觸了來自美國、歐洲、以色列和中國的近200個項目,從中選出多個項目進行投資。試想,100個項目只要成功10%也將帶來巨大的收益。
實際上,先聲藥業一直是研發導向型企業,也是少數研發經費占銷售收入10%的企業。也正因為如此,導致其在美國上市后表現不佳,最終退市。因此,在中國藥企向研發轉型中需要外力的支持。最近,復旦大學王賓教授將阿爾茨海默和多發性硬化疾病臨床前藥物的全球權利賣給了外企。因為缺錢等原因,中國自主研發的大品種、好品種可能外流,國外好的研發平臺、研發人才更難以吸引過來。一些藥企只能退而求其次,以參小股的形式參與美國等原研藥的研發,希望未來此原研藥進入時中國能獲得獨家代理權。
三星的成功有目共睹,但其成功離不開韓國舉一國之力支持。三星的發展史,可以說是外部專家協助史。當初,每到周末,三星派飛機到日本接工程師,并以3倍、6倍的工資到日本大量挖人。據說,現在三星的日本籍工程師有幾百人。初始階段的三星根本沒有這樣的經濟實力,挖人等的費用,三星出三分之一,韓國政府出三分之二。所以,中國醫藥(600056,股吧)企業要發展起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也應該設立類似的基金支持企業招聘國際一流研發人才。
其實,不只是醫藥企業,新興產業都存在類似的需求,結構轉型要縮短周期,政府很有必要這樣去做。
關鍵詞:醫藥巨頭 瘦身 康恩貝 中國藥企 并購
上一篇:三八婦樂人事巨變:袁曉峰失勢,韓美寧上位 下一篇: 珠海圣原獲得第36張直銷經營許可證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