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萊5年直銷路躋身億元俱樂部 陳社強:全力申直銷牌
發布: 2014-08-15 14:16:09 作者: 徐志清 來源: 湖南日報

國人飲茶數千年,異香的龍井、清冽的毛尖、回甘的烏龍……看似百花爭鳴,“有名茶無名牌”卻是中國茶企的現狀,就像魚艙里的沙丁魚。直到有一天,一種唯一以地名命名的茶葉—安化黑茶,如鯰魚般鉆進沙丁魚群中,中國茶企才從未像今天這樣被激活。
安化茶人都記得,從2007年開始,安化黑茶異軍突起,成為了中國茶葉市場新熱點。乘著此股東風,一個叫湖南華萊生物科技的公司悄然崛起。2013年,華萊以年產量6000噸、產值近6億元、稅收3800萬元的驕人成績,創造了安化黑茶產業發展史上新的奇跡。
茶戰正酣,華萊已成功超越自我。對華萊董事長陳社強而言,這次的對手,叫做立頓。能否在這一輪鏖戰中站穩腳跟,讓我們一起來聽聽他的故事:
把黑茶賣出去
“有個說法,中國7萬家茶企不敵一個立頓。”52歲的陳社強把重音放在了“一個”上。2008年,新華社刊文稱,立頓年產值230億元,相當于中國茶產業產值300億元的三分之二強。
中國是茶的故鄉,卻被一個國外品牌攪亂了陣局。這一直讓他耿耿于懷。
2007年10月,湖南華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長沙市成立,初期主要經營蘆薈系列保健品、醫療器械等。
2009年7月,陳社強回老家安化冷市鎮考察時,發現黑茶正備受外界的關注。在他的記憶里,家家戶戶都喝黑茶。小時候感冒了或肚子疼,家中老人就會煮陳年黑茶讓其喝,喝了幾次就有明顯好轉。
“這確實是個好東西。”他尋思,當下人們崇尚健康,黑茶有降血脂、助消化、清腸道的功效,一定有市場;縣政府把黑茶作為一項支柱產業在推,省里也把支持黑茶產業發展作為服務三農、落實惠農政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政策也有了;作為一個安化人,如果能把家鄉的黑茶做起來,就能幫茶農脫貧致富,何樂而不為?
可現實是,市場對黑茶的接受程度并不高。陳社強回憶,當時白沙溪的銷量,只有幾千萬元。整個安化黑茶的稅收,不足200萬元。“養在深閨人未識”的黑茶,怎樣才能賣得更好?
直銷的從業經驗給了他啟發,為什么不用電子商務的形式,把直銷的業態引入黑茶行業呢?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他將華萊的業務轉向了黑茶,利用直銷的渠道、關系,在2009年下半年把市場啟動了。
直銷與傳銷有著本質的區別,華萊所有的業績都來源于黑茶銷售。他說,進來人越多,銷不出黑茶,一樣還是賺不到錢。“只有把茶賣出去才是硬道理。”回想那段創業歷程,陳社強說幸虧那時做了正確的決定,先拓市場,后建工廠。
“有價無市,當時安化很多的茶廠,產品都滯銷。我自己沒有廠,也沒有基地,我借他們的廠,把他們的產品拿過來銷售。”陳社強說。
驚喜的是,茶廠滯銷的陳茶,口感更好。賣出去以后,市場的反響很好。半年多的時間,到2009年底,已經做了七八千萬了。第二年,他就把注冊地從長沙遷到安化縣冷市鎮,按照《直銷管理條例》,把注冊資金從200萬元提到了8000萬元,并跟當地政府簽訂了協議,著手打造自己的茶園基地。
正是當時的決策,使得華萊黑茶從安化的窮鄉僻壤走出來,漸漸被人們所熟識。
回眸華萊的五年路,很是不平凡。五年的時間,對于黑茶產業發展的漫漫之路,只是短暫一瞬。然而,就在這五年,華萊卻在黑茶產業發展史冊上留下了永不落幕的精彩,意義非凡。
從茶園到茶杯
2010年,華萊從長沙遷址冷市鎮時,繳稅800萬元,2011年到了1600萬元,2012年2600萬元,去年,華萊創稅3800萬元。現在,安化黑茶年稅收超過一個億,華萊占到了三分之一強。誰會想到,5年之前,整個安化縣黑茶產業的稅收只有區區的200萬元。
令人羨艷的業績,使陳社強有更多的可能,去實現老一輩黑茶人無法實現的夢想,也使他徹底打開了視野。“立頓因為有了全球視野,所以他向全世界賣茶;天福要將茶葉普及全國,他也做到了。”陳社強說。
華萊每一次出手,都是大手筆。 從回到冷市鎮那天建立茶園起,華萊陸續新建了1.6萬畝有機生態茶園基地,占全縣茶園面積的7.2%。這其中,自主經營開發的茶園面積7000多畝。另外一塊,采取“企業+基地+茶農”的開發模式,由農民提供土地、勞動力,華萊提供技術、種苗和資金等支持,茶園建成投產后,華萊按市場價格優先收購基地所產鮮葉原料,這樣的茶園有8000多畝。光是這兩項的投入,就超過了一個億。
二期廠房也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建當中,這一部分的投入,已經超過了2.5個億。
“我曾說,要把自己的黑茶衛生標準,做到全國一流,我們做到了。”華萊在業內首次引入了GMP標準,以藥品的要求生產黑茶。因為GMP認證的要求很嚴格,這意味著產品的質量是有保證的。
當然,陳社強會心一笑,這也是為了研發生產速溶茶、袋泡茶和膠囊,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這一次,他的重音落在了“也”字上。
為什么?道理很簡單:當代生活節奏很快,速溶茶飲、袋泡茶會使得茶消費從慢飲變成快飲,更符合年輕人的生活習慣。“袋泡是立頓的首創,但我們在黑茶領域率先研制了速溶,我們也不差。”
近年來,湖南華萊積極參與打造和維護安化黑茶品牌形象的工作,包括開辦“中國黑茶網”,出版《黑茶時代》專著,推出國內首個大型黑茶舞秀《黑茶印象》等。
華萊的確有一套。難怪有公司高管解釋“華萊”二字時,稱是“劃得來”的意思。
要做中國的前三甲
如果在5年以前,陳社強說要把立頓當成自己的對手,可能沒有人相信。
今非昔比。今天茶戰的格局,要么被淘汰,淪為小販,要么站在金字塔的頂端。“完美去年在中國做了200多個億,這只是賬面上的數字。”陳社強語速不疾不徐,他知道直銷在中國有多強的生命力,在華萊的板塊里,它是成長最快的。
經過5年的發展,華萊消費人群基數已經逾百萬,銷售團隊也有好幾萬人,300多家黑茶形象店,銷售網絡遍布北京、上海、遼寧、內蒙古、黑龍江等全國三十幾個省、市、縣,還拓展了俄羅斯、德國、澳大利亞、日本、韓國等國外市場。
有了這些基礎,從去年開始,在安化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華萊正全力申請直銷牌照。
企業要申請直銷牌照,必須跨過成立5年以上、注冊資金8000萬、擁有GMP廠房等門檻,對于華萊而言,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在安化縣城東部新區,華萊正在籌建萬隆黑茶產業園,預計投資5個億,將達到年生產能力1.5萬噸以上。建立中國黑茶文化展示中心,打造茶旅一體化的旅游接待中心,中國黑茶物流中心以及黑茶種苗繁育中心,實現“四位一體”。
可以預見,未來5年,華萊將始終站在黑茶產業的第一梯隊,并向中國茶企前三甲走攏。
這還不夠,要鑄造名族品牌,走向世界,并不是一件易事。陳社強把華萊和立頓放在同一個坐標系里,把它研究得很透徹,并從這個強大的對手身上學習。在公開出版的書中,我們可窺見一斑:
“茶產業必須將農產品(000061,股吧)轉變為日常品;要將品牌的規劃、建設、傳播和發展全面整合和提升;更重要的是,必須由以關系營銷、圈子營銷為主轉向以市場營銷,探索和創新符合茶產品特性的營銷模式。”華萊需要懂茶,但更要懂得如何賣茶。懂茶的專家不可怕,就怕專家不懂茶。
“中國茶葉如睡獅一般,一朝醒來,決不至于長落人后,愿大家努力罷。”當代茶圣吳覺農先生為中國茶博物館題的詞,成為了陳社強的自勉,也與安化黑茶的來者共勉。
小資料
立頓紅茶
立頓紅茶于1890年由英國人湯姆斯·立頓創立,1972年被聯合利華收購,目前每年銷售360億個茶包,7萬噸茶葉,銷售額已經突破了38億美元,產品成功進入了全球110多個國家和地區市場。
在如何將茶葉這種古老的消費品打造成國際品牌方面,立頓為安化黑茶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極具借鑒性的經驗。
采訪札記
在華萊采訪的日子,我們遇見了無數的面孔,他們中有白領、有商人、有農民……面孔不盡相同,但都常懷感恩之心。人們知道的是,有人通過華萊黑茶過上了更好的生活;人們所不知道的是,華萊以獨特的方式,深深扎根在人心中。是這樣一股力量,讓她走得更遠。
茶商楊彥
6月的一天清晨,華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部門口,人聲鼎沸。到這個安化的“山窩子”里,從長沙開車過來,至少都要3個多小時,一個多小時蜿蜒的小道,過輪渡。可這些都絲毫影響不了茶商的熱情。
來自全國各地的茶商,在黑茶門店口穿梭,喝茶、品茶、談論著茶。多年前茶馬古道的盛況仿佛又出現了。
49歲的楊彥就是這群人中的一個。一身運動裝,并不起眼,可精氣神十足。5年前,他出了一場嚴重的車禍,合伙人還卷著錢跑了。
那段日子里,他陷入了人生的最低谷。用的吃的,都靠母親退休的工資,一個月1400多塊。窮途末路之下,他借了2000塊錢,買了一堆黑茶,請親朋好友免費到家里喝。喝了一兩個月,黑茶降血脂、通腸胃的功效顯現出來,大家覺得是個好東西,開始從他這兒買黑茶。
一傳十,十傳百,他靠黑茶賺了錢,還買了房買了車。現在,他把在全國各地結交茶商的工作,當成是旅游觀光,“日子過得很舒服”。
“讓更多像我一樣的草根,在推廣黑茶中獲利。”他說,他把黑茶送給別人,就是把健康送給了別人,想不賺錢都難。
茶農劉下生
在華萊產業鏈的上游,草根們也走上了脫貧的道路,60歲的劉下生就是其中一個。
聽說華萊要開發黑茶生態園,他把家里的3畝地全部租給了華萊, 600元一畝。憑著自己多年種茶的經驗,他也應聘上了華萊的“茶園管家”,負責看管千畝茶園,一年能有3萬元的收入。
在以前,因為山區的水源有限,這3畝地只能種點苞谷和大豆,還有一點花生。靠地吃飯,一年有1200元的收成就算不錯了,還要扣除種子和化肥的錢。
村里男女老幼,只要肯干,就有做不完的事。分工種、采茶、施肥,天氣好的日子,能有80到100元的收入。老劉說,村上1800人,有500人在從事與華萊產業鏈上相關的工作。
農民種茶也收獲頗豐,隨著茶葉價格水漲船高,從2010年時5到6元一斤的毛茶收購價,到現在的30多元一斤,茶葉價格漲了5、6倍。
在冷市這個小鎮上,華萊也帶動了相關產業鏈,華萊總部固定工作人員超過200人,包括生產工人,高峰時有500多人,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當地人。如包裝、餐飲、家庭旅館等,在冷市有超過3萬人以上,或直接或間接為華萊工作。老劉的兒子、兒媳婦,也都為華萊工作。
高管葛莉
每個星期,葛莉幾乎都會乘車往返長沙、冷市兩地。她在華萊工作,周末回長沙的家。
這段路程對暈車的她來說,異常辛苦。因為山路崎嶇,她不敢開車,乘車往返要花8個小時,吐是常有的事。為了不影響正常上班,她往往周日下午就得提前動身。
葛莉是土生土長的長沙人,2010年她進入華萊工作時,剛從北京辭職,沒想到下一站就是交通閉塞、物質匱乏的冷市鎮。在華萊長沙行政中心準備了一年,她最終下定了決心,聽從公司調派,去冷市華萊基地工作。作為一名高管,她很清楚,只有身體力行,底下的人才愿意同甘共苦。
那時的華萊剛剛起步,葛莉主要負責行政和內部員工培訓。相對于之前那份工作,工資并不高,但她很開心,因為整個公司像個大家庭一樣,很和諧。比如自己部門忙不過來時,其他部門同事一旦有時間,就會來幫忙,不分彼此。高管們跟兄弟姐妹一樣,無話不談;員工對她也很熱情,管她叫“葛媽媽”。
葛莉與華萊一同經歷了4年風雨,感情也愈發真切。“家人、朋友都勸我,一個長沙妹子,年紀也不小了,跑那么遠做事,還那么拼,圖個什么咯?”葛莉笑著說,他們不知道的是,華萊就是她的第二個家。“我怎么可能離開自己的家?”
葛莉說,其實她最辛苦的,不是每周8個小時的舟車勞頓,也不是缺少節假日,而是看到兒子在微信圈子里發照片—經常一頓中餐就是一個盒飯。這4年來,葛莉很少給兒子好好做一頓飯。“不過崽伢子現在參加工作了。”她破涕為笑,要找個好女孩,替自己照顧好他。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