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撒愛的種子 康寶萊慈善=公益+健康+快樂
發布: 2014-12-22 16:57:43 作者: 佚名 來源: 中國青年報



本次迷馬挑戰者中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明年將赴西藏支教,相約迷馬,為愛出發

“迷馬”啟動儀式上,“天使聽見愛”救助的孩子欣欣給大家表演詩朗誦

北京語言大學起跑瞬間。所有選手滿懷著高漲的熱情,面帶笑容開始這次征程
“大家好,我叫欣欣,今年4歲半了,我會唱歌還會背古詩。”2014年11月16日,在國際關系學院田徑運動場“2014康寶萊全國大學生迷你馬拉松公益挑戰”(以下簡稱“迷馬挑戰”)啟動儀式上,一個扎著羊角辮的小女孩笑嘻嘻地向現場所有大學生以及教職工們作著自我介紹。她的大方、開朗,也引來了現場師生的嘖嘖稱贊,甚至有學生坦言如果不注意她的人工耳蝸,根本看不出來她是聽障兒童。
欣欣是康寶萊(中國)保健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康寶萊”)“天使聽見愛”公益項目攜手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后接受捐助的聽障兒童,也是康寶萊持續多年資助貧困聽障兒童中的一位。
據了解,“迷馬挑戰”是由中國青年報社、中國高校傳媒聯盟、青梅手機客戶端聯合康寶萊(中國)保健品有限公司,以關愛貧困失聰兒童,增強青年大學生體質為目的啟動的公益活動。該活動與康寶萊“天使聽見愛”公益項目相結合,并積極響應團中央組織開展“走下網絡、走出宿舍、走向操場”主題群眾性健身活動的號召,通過鼓勵大學生參加公益迷你馬拉松的形式,幫助同學們形成健康體魄、培育團隊意識和拼搏精神,為聽障兒童募集善款,捐獻耳蝸,呼吁大學生乃至全社會關注聽障兒童。
大學生“跑起來”的公益
“迷馬”火了。
據介紹,截止到2014年12月16日,“2014康寶萊全國大學生迷你馬拉松公益挑戰”為貧困聽障兒童募集善款4281300元,全國超過40000名在校大學生完成了“迷馬挑戰”,而他們通過媒體報道和社交圈分享的公益和健身感悟,直接影響到大學生人群超過千萬。各承辦高校涌現出諸如校領導帶跑、輔導員帶跑、小學生參與、當地媒體名人參與,情侶一起跑、宿舍一起跑、班級一起跑、學院一起跑,玩偶跑、熒光跑、失聰跑等形式,一時間,全國范圍內“迷馬奔騰”。
為保障活動順利進行,活動組委會面向全國招募了49所高校的校園團隊,共同承辦本次活動。招募公告發出后,全國各高校反響強烈,共有144所高校的245個社團參與報名。入選的49所高校覆蓋全國25個省市,前期傳播影響近百萬大學生。承辦團隊需在本校組織4次5公里迷你馬拉松公益挑戰,每位挑戰者完成后在微信、微博、青梅等公共平臺@三名本校好友,進行“迷馬”挑戰,每有一位挑戰者順利完成,康寶萊則向貧困失聰兒童捐助100元公益基金。
將“體育”和“公益”結合在一起是康寶萊今年推廣“天使聽見愛”公益項目的創新之舉,但是康寶萊在全國范圍內積極開展各項公益活動已經有相當長一段時間了。
“天使聽見愛”公益項目的設立源于康寶萊(中國)保健品有限公司總裁李延亮與聽障兒童的一次“邂逅”。
2009年6月,李延亮應邀赴廈門參加會議,期間第一次接觸到了廈門殘聯的聽障兒童,了解到聽障礙兒童生活狀態的李延亮,在事后內心久久不能平靜,“遠遠看去活潑、漂亮、完全是正常的孩子,但走近交流時,卻發現他們只能木訥地望著你,讓人感到心酸。”李延亮說。
據中國殘聯2011年數據,我國有聽力障礙的殘疾人2057萬,居各類殘疾人之首。其中,兒童聽力障礙患者約為200萬人,而且每年新增聾兒近3萬名。
我們可以聽見燕子的呢喃、可以聽見陣陣的蟬鳴、可以聽見颯颯的秋風、可以聽見踏雪的聲音?墒,在聽障兒童的生活里,這是個無聲的世界。這些孩子生活在寂靜的世界里,很多因為喪失聽覺而無法說話。
據中國殘聯2013年調查統計,中國只有50%的聽力殘疾兒童進入專業機構進行康復治療,康復后的孩子只有50%進入普幼或普小,而在美國等發達國家,聽力殘疾兒童進入普通學校學習的比例高達90%。
據了解,醫學界普遍認為,植入“人工耳蝸”是迄今為止治療重度以上感音神經性耳聾唯一有效的方法,對于0到5歲的雙耳極重度耳聾患兒, 完全有可能通過植入“人工耳蝸”的方式讓他們恢復聽力并過上正常的生活。但由于國家對“人工耳蝸”控制較嚴,只有部分醫院和醫生獲得進行這項手術的準許資格,另外,許多家庭并沒有能力承擔高達20多萬的人工耳蝸和長時間康復治療的費用,而使孩子錯過最佳治療時間,造成終生的遺憾。
深受觸動的李延亮決定為這些孩子們做些什么。
康寶萊做踏實的慈善
2009年7月18日晚,康寶萊慈善晚會在廈門國際會展中心舉行,李延亮將手中12萬元支票牌交給廈門紅十字會,這標志著“天使聽見愛”公益項目的誕生。
從廈門開始,南京、濟南、廣州、蘇州、大連……一個又一個城市加入了這場愛心接力。
2010年,5歲小女孩林芳純成為“天使聽見愛”第一個出資進行耳蝸植入手術的孩子。經過1個月的康復后,小芳純作為上海世博會的最后一名小志愿者,把自己的手印和對康寶萊人的愛一起留在上海。2010年10月17日,李延亮將50萬元善款捐助至青島紅十字會,定向資助青島兩名失聰女孩。2011年9月5日,康寶萊公司與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共同發起“母嬰平安·天使救助行動——天使聽見愛”公益項目,康寶萊公司捐助公益資金150萬元,這也標志著康寶萊走上了系統化、合作化的道路。2013年9月5日,康寶萊再次籌集善款550萬元用于“天使聽見愛”項目,并在捐助現場與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共同成立專項基金,從此,“天使聽見愛”項目開始加快愛心的步伐。
截至目前,康寶萊為“天使聽見愛”公益項目已累計捐助善款超過2200萬元,陸續有50多個聽障兒童接受了人工耳蝸植入手術,鳥鳴蟲啼之聲終于回到了他們的世界。
2012年,康寶萊協調中國聾兒康復研究中心作為“天使聽見愛”公益項目的康復指導機構,幫助孩子們進行聽力康復訓練。
據介紹,康寶萊篩選接受救助兒童的過程非常嚴謹,包括提交申請、家庭確認、術前檢查、住院接受手術以及后期康復訓練等環節,每一個環節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任何一環跟不上,都會影響孩子救助的效果。對每一個受捐助的聽障兒童負責,是康寶萊堅持做公益一直不忘的初心。
“我們不怕麻煩,選擇公益就要做踏實的公益。幫助這些聽障兒童重新進入社會,人工耳蝸植入手術只是第一步。接下來還需要跟進有效的康復工作,不然是難以保障他們真正學會說話的。我們提供的不僅僅是購買人工耳蝸的資金。”李延亮介紹,除了為貧困聽障兒童捐獻耳蝸之外,康寶萊更是在幫助手術后的聾兒進行康復訓練、捐助聾啞學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天使聽見愛”,不是一句說說而已的口號,它需要的是一群人擁有長期的奉獻精神和一家企業始終如一的付出。
“迷馬”傳遞的是一種公益精神
近年來,為幫助更多的孩子恢復聽力,國家也加大了對這部分人群的救助力度。2013年4月,“貧困聾兒人工耳蝸搶救性康復項目”由中央財政投入專項經費20億元,計劃為16865名貧困聾兒免費植入人工耳蝸,并提供術后康復訓練經費。但是根據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新生的3萬多名聽障兒童中,仍有許多急需救助的孩子并沒有被納入救助計劃中。
“康寶萊人認為,真正的慈善和公益,是能夠改變一生的一個機遇。‘天使聽見愛’就是其中之一,它并非是泛泛而談的一個口號,而是可以改變一個孩子的一生、一個家庭的未來。這是我們最樂于看到的結果。”李延亮說。
據了解,康寶萊國際公司(紐交所代碼HLF)由馬克·休斯于1980年在美國創立,是一家專業營銷體重管理產品、個人營養保健品的跨國企業,致力于為社會大眾提供優質的產品和良好的商業機會,并寄望以此來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目前康寶萊在全球超過90個國家建立了銷售中心,擁有約270萬名營銷人員。慈善與公益是康寶萊成立30多年來貫徹始終的傳統。康寶萊進入中國市場以來,一直秉持公司創始人馬克·休斯的慈善公益理想,始終致力于公益事業,積極回饋社會。康寶萊一直努力將公益變得更踏實、更深入。近年來,康寶萊公司的研發團隊匯集了健康醫學領域眾多資深專家,并在世界各地成立了產品研發基地。同時,康寶萊公司多年來一直致力于慈善事業,其設立的康寶萊家庭基金會已在全球成立了近百家康寶萊之家,每天幫助世界上超過12萬名兒童。
因為滿懷熱忱,因為不忘初心,讓“天使聽見愛”鼓舞了越來越多的人投身公益。
“‘迷馬挑戰’活動以公益為主題,我們希望通過組織大學生參與體育活動,引導和鼓勵青年群體,關注弱勢群體,參與社會公益,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迷馬挑戰”活動組委會工作人員告訴筆者。
在公益精神感召下,“迷馬挑戰”吸引了很多高校的教職工以及高校附近居民參與,涌現出“輔導員組團”、“老師全家齊上陣”、“爸爸背著兒子跑”等趣味場景,甚至有部分離校較遠的父母周末帶著孩子專門到學校參加活動。大連海事大學30余名輔導員集體報名,為本校大學生領跑帶路,該校就業指導中心的工作人員侯佰林今年剛過60,也加入了“迷馬挑戰”的行列;在鄭州大學體育學院首跑儀式上,該校黨委副書記劉丹寧、團委副書記劉亞榮和276位大學生一起“迷馬”;在成都大學“迷馬挑戰”現場,多名外國留學生被活動吸引,自發參與其中,并對活動形式交口稱贊。
康寶萊在全國范圍內積極開展多項慈善公益活動,盡己所能幫助社會上的弱勢群體,努力播撒愛與奉獻的種子。這些慈善公益活動在折射與提升康寶萊企業形象的同時,更對社會產生了積極而持續的影響。
讓“天使聽見愛”的聲音,讓人與人之間的愛能夠產生共鳴,是康寶萊堅持幫助貧困聽障兒童的初衷,體現了一個企業在面對社會責任時所表現出的擔當意識和寬闊胸襟,也是“迷馬挑戰”能夠得到廣大高校學生、教職工大力支持的真正原因。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