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哥相對論:傳統企業的互聯網焦慮癥,怎么破?
發布: 2015-03-25 10:05:29 作者: 佚名 來源: 三生



互聯網和它所帶來的改變,并不是近一兩年才開始的。但是在過去,大多數人只把它當成一個新興產業。市場新出來一塊大蛋糕,要不要上去切一塊,見仁見智。所以,曾經很長一段時間,傳統企業要不要結合電子商務,一度成為討論的熱點。
最近這一兩年,“要不要”的話題,變成了“怎么做”。這種變化折射出一種焦慮,也就是我們去年常常聽說的:互聯網時代,你不知道自己的競爭對手在哪里。一家超市最大的對手很可能不是對面的那家超市,而是天貓。
過去很多人認為互聯網經濟是一個獨立的新興產業,而現在,更多人發現它其實是一種生態,滲透到了各行各業。

傳統企業的焦慮,在過去一年變得格外明顯。
曾經有一位企業家朋友給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他去參加一個活動,席間認識了幾個年輕人。大家互換名片后,年輕人表露出對前輩的崇敬之情,因為這確實是一家很優秀的企業。然而,當他反問年輕人是做什么、做得怎么樣的時候,對方輕描淡寫地回答,做電商剛起步,才做了一年多也就100多個億。這個數字讓他很震驚,因為達到同樣的銷售額他的企業用了15年。
在和這位朋友的交流中,我能夠感受到他表露出來的強烈危機感:一方面感到如果自己不去改變,就可能會被別人干掉;而另一方面卻又很迷茫,不知道要怎么做。
這種危機感不是個案。我身邊很多做傳統企業的朋友,特別是傳統制造業,都經歷過或者正在經歷這種焦慮。包括我自己。
我們清楚地意識到互聯網正在重新定義很多行業,從前的優勢,很可能在一夜之間不復存在。我們也從中看到了巨大的機會,但問題在于過去的經驗在互聯網時代好像不靈了,我們要怎么做?

我對于互聯網的興趣,并不是從這兩年特別火的時候才開始的。早在2009年,我就對電子商務特別是移動電子商務的前景看好,而推出了電子商務網、地面服務網、消費聯盟網互動結合的“三網合一”創新營銷方式。不過那時候,我認識的互聯網=電子商務。于是,2011年,我們成立了一家電子商務公司,推出了網上購物平臺“有享網”,用電子商務和原有的主業相互促進。
但是去年,我們同樣經歷了焦慮期。因為過往的經驗,甚至我們運營電商平臺的經驗,都不足以應對互聯網生態下商業環境的劇烈改變。
怎么辦?
必須重新認識互聯網。
去年最火的一個詞是“互聯網思維”,有人熱捧,也有人痛批,都說明了它的火爆。我的收獲,來自于跳出這些爭議,重新審視企業、用戶和互聯網之間的關系。
我認為,互聯網思維的本質,在于以用戶為中心,把事情做到極致。當企業不以自我為中心的時候,反而能成就更好的自我。

想明白了上面這點,就不會再焦慮。無論是去年年底,在三生十周年慶典上發布的“三五”戰略規劃,還是今年我們正在推進的“有享云商”項目,我們都在用開放的心態擁抱變化,融入互聯網生態。
現在,我們的心態不是急于搭上互聯網經濟的快車,以彌補自己的短板,而是用互聯網的優勢結合自己的長處,讓自己的優勢更明顯。用時下最流行的說法,這正是三生的“互聯網+”行動計劃:互聯網+健康產業+直銷。
簡單來說就是,把我們原本就擅長的社交營銷互聯網化,把用戶的健康需求互聯網化,把伙伴的創業需求互聯網化,以用戶為中心,把產品和服務做到極致。
革命、顛覆,這些都是互聯網時代最喜歡用的詞。但真正找到突破口的時候,你會發現并不是顛覆了以往的自己,而是互聯網+自己的優勢。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