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學術大咖為什么都愿意和無限極攜手合作
發布: 2016-08-04 11:15:11 作者: 佚名 來源: 無限極

前段時間,小i采訪了劍橋無限極研究中心的兩位專家,暢聊與無限極的合作,引來了業務伙伴和廣大消費者的廣泛關注。
成立24年來,無限極不斷實踐卓越研發管理模式,不停尋求并保持與國內外科研機構與專家的合作。就國內而言,無限極的科研合作更是遍地開花。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華中科技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等知名院所,都與無限極建立了良好、深入、長期的合作關系。
為什么這些知名科研院所和學術大咖們都愿意和無限極合作?帶著這個問題,小i也對其中的幾位專家代表進行了專訪。

周聯,廣州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副院長,中國免疫學會理事,廣東省免疫學會副理事長,無限極中草藥免疫中心首席研究員,長期從事中西醫結合基礎研究以及中藥免疫藥理及毒理研究,與無限極合作的重點方向為中草藥免疫研究。

丁侃,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中草藥多糖結構、功能、吸收機制研究領域專家,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無限極中草藥多糖聯合實驗室首席研究員。與無限極合作的重點方向為新功能方向中草藥多糖篩選及其活性機制研究。

楊祥良,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國家納米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華中科技大學無限極現代制劑技術聯合實驗室首席研究員,與無限極合作的重點方向為新型制劑技術研究。

陳衛,江南大學食品學院食品生物技術研究中心教授,江南大學食品學院院長,國家功能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無限極研發技術顧問。主要從事食品微生物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圍繞腸道微生物與人體健康等開展了一系列的研究。與無限極合作的重點方向為調整腸胃功能的健康食品開發。
小i:各位都是各自學術領域的知名專家,謀求合作的企業應該不少。為什么會選擇和無限極合作呢?
周聯:我和無限極合作了很多年,一直以來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有以下幾點原因:首先,無限極對研發的投入力度很大,愿意采用新的科技、方法、理念去對中草藥進行研究;其次,無限極的研發態度也很實事求是,實驗出來是什么樣的結果,就是什么樣的結果,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合作下來,我感覺這家公司在做的這些事情不僅僅是為了掙錢,而確實是為了人們的健康在努力,真心實意在產品質量、內涵上下功夫,這讓我愿意一直和它合作。
楊祥良:和無限極的合作源于三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有個學生給我介紹了無限極的一個課題:通過現代分子藥理去研究新會陳皮對于體重管理等的影響。這讓我非常驚訝,因為很少有企業會去關注這樣一個非常前沿、又非常基礎的課題,而不是像大部分企業那樣,只關注那些馬上就能有產品、有成果的事情。這使得我反過頭去關注無限極:這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企業?它到底有著怎樣的文化與理念?隨著了解的增多,我們的合作就開始了。

楊祥良教授在無限極研發中心的實驗室進行指導
陳衛:無限極是健康食品領域的一個大企業,發展十分迅速,而且無限極在研發創新方面也做得很好。我們希望尋求一個大的平臺、一個負責任的公司,這樣的話,就能夠更有效地實現科研成果的轉化。
丁侃:最開始接觸的時候,我們覺得李錦記是一個百年老字號,在社會上聲譽非常好,管理體系也相當規范,因此選擇了合作。在合作過程中,覺得這家企業非常務實。對于我們來說,謀求和企業合作,是想要雙贏,我們不希望企業和我們合作只是為了利用中科院這個平臺進行過度宣傳。事實證明,無限極并沒有這么做。所以多年以來,我們的合作都很愉快。
小i:在和無限極合作過程中,有哪些細節是讓你們印象最為深刻的?
周聯: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正規”。從簽署合同,到后來的合作過程,都能感受到這家公司做事非常嚴謹,最大程度去避免產權糾紛和利益糾紛,保障合作雙方可以共贏,所以在合作過程中我們很放心。
陳衛:這次我參觀了無限極的新研發中心,感受很深。這里的環境、條件甚至比有些大學還要好,說明這家公司非常重視研發,很舍得投入。另外我覺得這個研發中心也體現了公司的一些理念和價值觀,比如說精密儀器室,儀器區和監控區是分開的,很好地保護操作人員的人身安全,很有人文關懷;還有包裝材料室,墻上掛著用牙膏蓋子做出的圖畫、旁邊還放著用廢棄物做出的桌椅,這體現了無限極對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視。這些雖然都是細節,但見微知著,我了解到無限極企業文化的核心是“思利及人”,真是名不虛傳。

陳衛教授提到的用牙膏蓋子拼出的無限極LOGO圖
小i:合作這么久,從您的角度,如何評價無限極的研發水平?
周聯:我覺得無限極的研發水平越來越高了。第一是人員方面,我最初和無限極合作時,研發部門還沒多少人,現在不僅人越來越多,專業背景也越來越廣,有學西醫的、有學中醫的、有學藥學的、還有學生物學、生物信息學的……人才越來越專業,分工也越來越細。第二,在合作中,無限極的主導性也一直在提升,最初可能是由我們專家提供想法為主,但現在更傾向于雙方共同研討,公司的研發人員會主動給我們提要求、提建議,甚至邀請我們參加公司主辦的學術交流活動。第三,無限極合作的科研院所也越來越多,比如國內在藥物研究領域的“大佬”級單位——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還有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這兩年又跟劍橋、斯坦福這樣的國際頂尖院校合作,這些都是研發水平提升的體現。

周聯教授指導無限極研發人員做實驗
楊祥良:與其說無限極的研發水平,還不如說無限極的研發模式。對于無限極這么大的企業來說,我們應該看的不僅僅是它自身的研發水平,而更要看它有沒有能力去整合各方面的力量為己所用。這并不是有資金就可以辦到的,一定有其他的理由。在我看來,首先是因為無限極高素質、高敬業度的研發團隊,這支隊伍是代表公司去和一流專家進行溝通的,如果無法有效溝通,那就無法合作。第二就是無限極想要做的事情,是大家都認可、都愿意去做的事情。我們合作的內容,都并不僅僅是為了眼前的利益,而真的是一些非常前沿、非常有趣的課題,讓我們充滿與它合作的動力。
陳衛:無限極的研發團隊非常優秀、非常專業。在溝通的時候,我發現他們雖然是企業的研發人員,但是對一些前沿的資料、觀點都非常了解,能夠提出很好的想法。不像有些企業的研發人員,專業方面了解不足,我們說什么他們就聽什么。

陳衛教授在接受小i采訪
丁侃:細節能說明一些問題:有一次,我們和無限極聯合培養的一個博士后要出站了(編者注:2010年,無限極獲批成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可以招收和培養博士后研究人員),在匯報答辯時,無限極的研發人員提出了非常專業的問題。這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一般來說,企業的研發能力比科研院所、大專院校還是弱一些的,但無限極的研發人員能提出類似專家才能提出的問題,說明他們的水平還是不錯的。
小i:科研成果轉化造福于民,這也是當今一個難題,您對未來與無限極的合作又有什么樣的期待呢?
楊祥良:近幾年,國家出臺了很多科技支持政策,高度鼓勵科研成果的轉化研究,但政策支持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還是需要像無限極這樣的大公司來推動。科研單位和企業之間,要建起一個橋梁,我認為這個橋梁可以從企業這頭開始建,把市場的需求有效地“翻譯”給研究人員聽,去實現這種對接。無限極正在做的,就是這樣的事情。
丁侃:目前我國的科研成果轉化率并不高,據我所知,大概只有4%左右。我覺得這主要是意識問題。對于很多科研院所、大專院校來說,多數人還是習慣于從事基礎研究,對于市場、銷售、消費者教育這些環節都并不是很了解。所以,需要企業發揮作用,愿意投入,并多謀求合作,無限極在這方面已經做得很好。未來,我希望無限極能夠更加有所擔當,在中國健康產業中起到引領作用,不但加強和國內一流的科研機構的合作,更可以拓展到更多的國外知名機構,形成一個真正的良性循環,把我們中國健康產業的民族品牌打造出來!

丁侃教授在和無限極研發人員探討產品中的功效成分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