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哥相對論:我就是去挑刺的,卻沒想到……
發布: 2017-03-08 09:25:10 作者: 佚名 來源: 三生

每年兩會,中國制造都會成為熱議話題。前年是“日本馬桶蓋”,去年是“工匠精神”,今年則是“質量之魂,存于匠心”。無論是《政府工作報告》,還是代表們的熱議,其背后都是國家和民眾的需求。讓人欣喜的是,這種需求引導著越來越多的企業去關注創新、關注管理、關注細節,讓中國制造不斷成長蛻變。
但是,從中國制造到中國質造,這條路任重道遠。也正因為這樣,常有人會說“我們應該更多去支持和包容國貨”,言下之意是,國貨縱然有所不足,但請不要老是去挑刺。
我倒是覺得,“挑刺”正是企業追求卓越的進階之路。今年春節期間我到日本考察,就懷著“挑刺”的心態,觀察到了幾個小細節。
不同的酒店,同樣的米飯
在國內吃早餐,我幾乎從來不吃米飯。但在日本的這十來天,盡管酒店有豐富的餐食可供選擇,可我每天早上都會想著吃米飯,配上味增湯,再搭一點水果,這么一頓早餐吃下去很扎實,出門考察、談事情,一直到中午也不覺得餓。同樣的,我在國內出差也是很忙,酒店早餐也不是沒有米飯,但我卻不太愿意選擇米飯,吃點稀飯和面包就算了。為什么呢?
我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日本大大小小的酒店,做出來的米飯都是一樣的軟度,一樣的香味,一樣的熱度。每天吃早餐的時候,我還留心比較了一下不同酒店里的米飯,卻發現幾乎吃不出差別來。我想,除了日本的越光米久負盛名之外,這些酒店可能從洗米、浸泡、放多少水、用什么工具、保溫多久后開鍋,都有同樣的標準流程,否則怎么會湊巧大家都是一樣的結果呢?也許整個行業為了煮飯這么一件小事,都進行了切磋和交流,最終拿出了最優成果。

而國內的酒店做出來的米飯,則要隨意得多。有做得好吃的,也有不是偏軟就是偏硬的,或者放得時間久了就涼掉了,甚至同一家酒店不同的時候去,燒出來的飯也不一樣。所以我常常會想,早晨本來胃口也不是很好,早餐不想冒這個風險,還是喝點粥吧,畢竟粥的差異比較容易接受。
自動販售機里的茶飲,居然很好喝
我出門沒有帶水杯的習慣,在日本考察,渴了就在路邊的自動販售機里買飲料喝。由于是冬天,我都是選擇熱飲。每次從機器里出來的瓶裝飲料都剛好是不燙手的溫度,拿在手里慢慢喝,到只有一點點溫的時候,也差不多喝完了。擰開瓶蓋的手感也是剛剛好,既不會擰不動,也不會用力過頭讓飲料灑出來。最關鍵的是,好喝。喜歡喝茶的人,很少會買瓶裝茶飲,總覺得它的味道和沖泡出來的茶差別太大,喝起來有點怪。但日本街頭自動販售機里的茶飲,卻讓我喝出一股自然的茶香味。

回國以后,我就在想,同樣是瓶裝茶,日本的茶和國內的茶到底有什么區別?于是,我特意去超市買了瓶裝茶來喝。首先打開瓶蓋時“砰”的一下擰過頭了,然后喝到嘴里感覺不是那個香味,再喝一口試試,依然覺得怪怪的,最后這瓶茶也沒能喝完。
我帶著挑刺的心態,想去挑一挑號稱“匠心”和“品質”的日本產品的刺,沒承想回來卻挑起了國貨的不足。
聊這個話題的時候我在想,像這樣夸鄰國產品而批評本國產品,會不會讓很多人不高興?但轉念一想,如果不愿正視這種不足,又何來超越?
我曾讀到吳曉波的一篇專欄文章《抵制洋貨運動的起源》,“自二十世紀以來,第一次大規模的抵制運動發生在1905年,對象是美國貨。”這么算起來,至今已經有100多年了。這100多年里,中國不止一次地發生抵制洋貨運動;同樣也是在這100多年里,全球化的發展讓整個世界都難以退回到各自閉關鎖國的狀態。
真正有效的抵制,不在于情緒和口號,而在于做好產品。我希望未來,不需要別的什么理由,用戶自然而然就會選擇中國產品。這正是我們努力的目標。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