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健等直銷公司為何頻陷爭議:多數未在商務部備案
發布: 2019-01-14 13:24:15 作者: 佚名 來源: 中國經濟網


權健山東分公司。
權健等直銷公司為何頻陷爭議
國內很多標榜直銷的公司,都是采用傳銷的多層級計酬模式運營。該運營模式隱蔽性強,違法門檻低,這些直銷員在非營業場所,不排除會采取夸大產品作用的方式來推銷產品
近日,微信公眾號“丁香醫生”發布的文章《百億保健帝國權健,和它陰影下的中國家庭》將權健自然醫學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權健公司)推上了風口浪尖。
一時間,關于權健公司推廣產品所使用的直銷模式也引發公眾熱議。
根據《直銷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直銷是指直銷企業招募直銷員,由直銷員在固定營業場所之外直接向最終消費者推銷產品的經銷方式。
法治周末記者通過中國裁判文書網梳理發現,多家直銷公司或其經銷商都曾陷傳銷爭議。
為何那么多直銷企業或其經銷商曾陷傳銷爭議?直銷與傳銷二者之間的界限是什么?
“直銷與傳銷一墻之隔,二者的核心區別就是直銷企業有牌照,傳銷企業沒有牌照,傳銷靠拉人頭等牟利,而直銷靠向終端消費者銷售商品來盈利,但即使拿到直銷牌照的企業也并不能保證其不從事具有傳銷性質的活動。”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告訴法治周末記者。
多家直銷公司或經銷商曾陷傳銷爭議
2018年12月26日,權健公司在其官網發布的“嚴正聲明”中稱,權健是國家政府機構頒發直銷牌照的合法企業。
其實,多年來,圍繞權健公司爭議較多的便是其采用的這種直銷營銷模式。
法治周末記者查詢商務部直銷行業管理官網了解到,2013年8月,權健公司的確拿到了商務部頒發的直銷經營許可證。
但在其直銷模式下,權健公司的經銷商或旗下的火療店經營者不斷被曝出涉嫌傳銷。
比如,根據中國裁判文書網于2018年8月底公布的一份判決書顯示,安徽省郎溪縣人民檢察院指控被告人岑明保犯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法院審理后,判決被告人岑明保犯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判決書表明,岑明保系權健公司的會員。
吉林省蛟河市人民法院2012年的一份刑事判決書也顯示,權健公司經銷商孟某某、徐某甲、戰某某、戴某某犯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而被判刑。
根據商務部直銷行業管理官網公示的信息,目前中國已有91家企業拿到了直銷經營許可證。法治周末記者在中國裁判文書網檢索相關信息,發現不少直銷企業都曾遇到過“傳銷爭議”。
以全國知名日化品牌隆力奇為例,在魯瑜、黃祖珍、曹擁軍、余敬清組織、領導傳銷活動刑事裁定書中,法院判定該4人的行為均已構成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裁定書中顯示,2011年8、9月,黃祖珍離開廣西荔浦縣回到莆田市江口鎮成立隆力奇直銷代理。
另外,2015年湖北省荊門市中級人民法院的一份行政裁定書也顯示,申請人湖北省荊門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在查處被申請人陜西三八婦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涉嫌傳銷一案中,為防止被申請人轉移或隱匿違法資金,遂向法院申請對被申請人的相關資金賬戶予以凍結。
“嚴格意義上來講,直銷和傳銷是有差別的。但實際上,國內很多標榜直銷的公司,都是采用傳銷的多層級計酬模式運營。該運營模式隱蔽性強,違法門檻低,這些直銷員在非營業場所,不排除會采取夸大產品作用的方式來推銷產品。”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李俊慧說。
多數直銷企業產品未在商務部備案
另外,法治周末記者在權健公司官網產品體驗中心一欄中看到,其展示的產品有營養保健產品、自然醫學產品、美容化妝品、個人護理品以及家庭養生用品共計93種。
而商務部直銷行業管理網站信息則顯示,權健公司備案的產品僅有3類40種,遠遠少于其官網顯示的93種產品,并且官網展示的11種保健食品僅有4種是明確備案的。
同樣的問題出現在其他直銷企業中。比如,廣東太陽神集團有限公司官網展示的29種保健食品僅有14種是備案的;山東益寶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官網顯示有13種保健品,而實際備案的僅2種,陜西三八婦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官網顯示健康食品有13種,而實際備案的產品僅有3種,并且均是保潔用品。
那么,直銷產品是否必須備案才能銷售,如果未備案而進行銷售是否違規?
法治周末記者查詢《條例》發現,僅有第二條規定,直銷產品的范圍由國務院商務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根據直銷業的發展狀況和消費者的需求確定、公布。而對于直銷產品銷售前是否必須備案并未明確規定。
李俊慧在接受法治周末記者采訪時表示,《條例》解決的是什么企業可以采用直銷的方式開展產品銷售,即采取直銷行為市場主體的資格準入條件而非產品管理,它對于直銷產品銷售前是否必須備案并未明確要求。
不過,《商務部關于直銷產品和直銷培訓員備案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中則要求,直銷企業應當根據《直銷企業信息報備、披露管理辦法》第六條規定,在直銷產品上市銷售、直銷培訓員開展培訓前,通過商務部直銷行業管理信息系統報備直銷產品信息、直銷培訓員信息等。
商務部、工商總局公告2016年第7號(關于直銷產品范圍的公告)也要求,直銷產品應當根據法律法規規定,符合行政許可、強制性認證、強制性標準要求。
“由于保健品是具有一定保健功能的特殊食品。按照食品安全法規定,國家對保健食品等特殊食品實行嚴格監督管理,根據管理方式不同,將保健食品區分為‘依法應當注冊’或‘依法應當備案’兩類。不論是‘依法應當注冊’和‘依法應當備案’,保健品的上市銷售都有大量的前置管理要求和限制。”李俊慧補充說。
80%以上直銷企業涉及保健品業務
根據商務部、工商總局公告2016年第7號(關于直銷產品范圍的公告),直銷產品范圍包括化妝品、保潔用品(個人衛生用品及生活用清潔用品)、保健食品、保健器材、小型廚具、家用電器。
而法治周末記者在梳理持有直銷經營許可證的91家直銷企業中發現,其中有75家企業經營保健品業務,占比高達82.4%。
為何這么多直銷企業經營保健品業務?直銷企業經營保健品業務有何優勢?
在劉俊?磥,保健品利潤比較高是不少企業經營保健品的主要原因。
李俊慧向法治周末記者分析了直銷企業開展保健品業務的優勢:“主要就是可以通過直銷員在不特定的地方開展推銷產品的這種營銷方式”。
“由于直銷模式的這種特性,直銷企業成為了保健品夸大宣傳的重災區。”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律師張新年認為,直銷企業的商品主要由直銷員直接進行推銷,直銷員為了銷售業績,大力鼓吹所銷售的保健品在實踐中較為常見,并且這種口耳相傳式的夸大宣傳一方面會被視為個人行為,另一方面難以固定證據,往往難以受到有效監管,以致保健品領域夸大宣傳甚至虛假宣傳的現象非常泛濫。
2017年12月,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在官網發布的《直銷企業分級分類監管課題調研報告》也顯示,在對直銷企業經營中存在的違法行為的調查中,監管部門認為排在前三位的依次為虛假宣傳、未經批準從事直銷活動、從事傳銷活動,違法行為發生比例分別是88.9%、50%、44.4%。
出現問題的主要環節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直銷企業的各類會議,企業或直銷員、經銷商的傳銷行為以及企業虛假宣傳,所占百分比分別是77.7%、77.7%和72.2%。
相關部門也已經注意到這一現象。2018年12月26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進一步加強保健食品生產經營企業電話營銷行為管理的公告》,公告內容主要包括重點加強保健食品虛假宣傳、明示或暗示疾病預防或治療功能等行為的監督檢查等。
2018年12月28日,天津市武清區市場監管局對權健涉嫌虛假宣傳的違法行為進行立案調查。
“針對此類亂象,應整合多個部門職責而新組建的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有必要加大執法檢查力度,對各大保健品線下銷售場所、活動進行隨機抽查,采取有獎舉報等方式,與社會公眾形成合力,擠壓保健品違法銷售市場空間,實現保健品市場的凈化。”李俊慧建議。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