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16元領80萬?“精準扶貧”傳銷詐騙,38萬人受騙!
發布: 2019-02-19 10:49:32 作者: 佚名 來源: 中國扶貧


“只需繳納16元錢,即可加入‘為人民服務精準扶貧基金會’,年底每人可發放8萬至80萬元的扶貧資金”。在陜西隴縣破獲的這起借“精準扶貧”旗號實施詐騙的案件中,詐騙與傳銷拉人頭的手段結合,借助微信等社交工具,三個月時間,14個省份38萬余人受騙。詐騙團伙內部,把這叫做“割豬”。

隴縣公安局副局長朱思賢近日接受采訪時介紹,目前該案犯罪嫌疑人已被檢察機關提起公訴。假借國家名義慈善扶貧,微信發展下線,目前在全國層面此類詐騙活動已成反彈上升趨勢,公安部已經部署于1月18日起開展為期半年的打擊整治專項行動。
以“精準扶貧”為名
隴縣公安局刑警大隊副大隊長王冬告訴記者,2017年11月,隴縣公安局社區民警在走訪中發現,部分群眾正在參與所謂的“16元扶貧項目”,有群眾詢問為什么辦的扶貧卡還沒有下來。
民警意識到這可能是一起詐騙,隨即上報。警方經偵查發現,2017年9月廣西百色凌源縣籍嫌疑人萬崇莊、萬崇槐等人,偽造“中華人民共和國工作證”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扶貧基金會的人事任命書等證件和文件,冒充中華人民共和國扶貧基金會領導人身份,并以中國扶貧基金會領導的名義將這些虛假證件、文件通過微信發送給在微信朋友圈認識的犯罪嫌疑人谷少琴,任命谷少琴為扶貧基金會江蘇分會會長,授意谷少琴組織團隊,實施詐騙。

詐騙團伙制作的任命書
在偽造的以“國務院扶貧基金會”名義下發的文件中如此描述這個項目:對于符合條件的貧困對象,在幫扶脫貧期間,實施以下扶貧項目,資金扶貧、產業扶貧、教育扶貧。首先需要對申報對象采集信息并建檔立卡、數據錄入、完善系統信息,經上級部門審核無誤之后,扶貧對象須繳納辦理建檔立卡所產生的相關費用,金額為16元,由谷少琴代收上繳。國務院扶貧基金會統一辦理資金扶貧卡,定于2017年11月8日之前上繳完畢之后即可下發扶貧款項,對每個申報人員給予下發8萬至80萬元不等的扶貧資金。
“犯罪分子何以在短時間內騙取這么多群眾,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偽造了國家公文證件”,王冬說。據萬崇莊供述,這些文件、公章一般都是用word、美圖秀秀、Photoshop這些軟件制作的。
而在詐騙團伙上層看來,谷少琴其實也只是一名“豬頭”。
借傳銷手段裂變式發展
王冬介紹說,“豬頭,就是容易受騙,又有一定的圈子,能組織團隊的人”,谷少琴早些時間有參與非法集資和傳銷的經歷,而在詐騙團伙中間,“豬頭”的信息是相互買賣的,“當一伙人“割豬”之后,就會把信息賣給另一個團伙,讓別人繼續割”。
被任命為江蘇分會會長后,谷少琴在微信朋友圈內成立“精準扶貧為人民服務”平臺,自任全國總指揮,成立財務部、政宣部、督察部等機構,并在團伙骨干成員中任命13名常委,由常委各自組織團隊,在全國范圍內發展會員,并許諾發展的會員人數越多,得到的額外獎勵就越多,這其實就是傳銷中的“拉人頭”手段,而許諾的獎勵在這個案件中也只是“空頭支票”。
常委的任命就是谷少琴在微信群里口頭任命的,全國各省、市負責人也按照上述同樣的架構由上至下成立相應組織機構。事實上所謂的“精準扶貧為人民服務”平臺就只有微信群。
“這類犯罪既有類似傳銷發展下線的特點,也有傳統詐騙犯罪的方式,同時又有電信詐騙的方法,可以稱之為復合型犯罪。”隴縣公安局刑偵大隊大隊長張建輝說。
根據警方的調查,不少人拉著自己的家人、親戚、朋友加入,一方面是想拿到最后所謂高額回報,也有人想著多發展會員能得到額外的獎勵,也有人認為16塊錢不多,可以嘗試一下。
王冬介紹,每一層級收的錢通過微信轉賬、紅包等形式層層匯總至“全國財務部長”陳景明處,再由陳景明將贓款轉至萬崇莊指定的賬戶內,萬崇莊則通過洗錢公司將贓款取出。
據警方介紹,在被警方打掉前的短短三個月時間內,萬崇莊等人團伙發展會員達38萬人,騙取資金高達600余萬元。
騙局蔓延迅速,以至于2017年11月23日,國務院扶貧辦發布公告稱,近期,有多起群眾來信來訪,詢問扶貧項目審核(資格)費和扶貧組織機構真偽等事宜。公告稱,國家層面沒有“中央精準扶貧辦公室”或“國務院精準扶貧基金會”等類似組織機構。扶貧工作實行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目前扶貧資金項目管理權限原則上下放到縣,由貧困縣根據縣級脫貧攻堅規劃,圍繞突出貧困問題,因地制宜安排使用資金,并實行公告公示制度,不存在要求貧困戶繳納項目審核或資格認定費用等情況。
國務院扶貧辦提醒廣大群眾遇到類似情況,要提高警惕,認真核實,及時向當地公安、扶貧等有關部門反映,防止上當受騙。

詐騙團伙偽造的“精準扶貧”文件
半年專項打擊整治
在公安部層面把此類詐騙稱為“民族資產解凍類詐騙”。公安部2019年1月18日召開的電視電話會議上,公安部副部長杜航偉說,上世紀80年代初,一批不法分子打著國家、民族旗號,偽造公文、證件、印章,以所謂的“民族資產”需要解凍,交納一定啟動費用便可獲得巨額報酬為名,實施各類民族資產解凍類詐騙活動。經公安機關嚴厲打擊,此類犯罪活動得到有效遏制。
但近年來,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犯罪分子借助便捷高效的現代通信、金融工具,利用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假冒國家領導人名義,偽造國家機關公文,制作虛假證件,繼續實施民族資產解凍類詐騙。犯罪花樣不斷翻新、手段升級,以“精準扶貧”“慈善幫扶”“軍民融合”等名義,借助微信群發展下線,引誘大量不明真相的群眾加入各類所謂慈善、扶貧、投資、養老等“基金會”和“項目”,誘惑能力強、蔓延速度快,嚴重侵害群眾財產權益,嚴重損害黨和政府形象,嚴重危害社會穩定。
會議部署全國公安機關從1月18日起開展為期半年的打擊整治專項行動。
早前1月15日公安部舉行新聞發布介紹民族資產解凍類詐騙相關情況稱,近期此類詐騙活動有反彈趨勢。公安部刑偵局副局長陳士渠總結了此類詐騙的五個特點:假冒黨中央、國務院和各部委領導,偽造各類圖片,甚至偽造公文證件印章,嚴重損害黨委政府形象;詐騙手法多,參與門檻低,所謂的預期收益巨大,極具誘惑性。
交幾元、幾十元、幾百元,最多可能交一二千元,就能獲得數萬元、數十萬甚至數百萬元的回報,以此吸引受騙者參與;通過建立微信群的形式發布消息、吸收人員,裂變式發展下線,參與人員多,蔓延速度快;詐騙的對象比較特定,以中老年群體為主,這些群體平時上網少,受騙者容易被犯罪分子“洗腦”,還到處拉別人加入騙局;雖然騙每一個人的錢數不多,但是騙的人多,動輒幾萬幾十萬,騙的贓款總量就很多,對社會治安穩定是一個嚴重的威脅。
陳士渠提醒廣大群眾謹記“三個凡是”:當前我國沒有任何民族資產解凍類的項目,凡是打著類似民族資產解凍旗號進行斂財的,讓交錢的,都是詐騙:凡是自稱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干部,通過電話、微信、電子郵件、QQ等方式進行所謂的“委托”“授權”“任命”的,均是詐騙;國家不會通過網絡等非正式方式發放扶貧款、救濟款,凡是聲稱繳納數十元、上百元會費就能獲利數萬元、數十萬元甚至數百萬元的各類APP、項目,均是詐騙。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