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發事業溯源與探討之九 癡迷“馴化”野生菌 “菌中皇后”喜降臨
發布: 2022-01-17 10:11:50 作者: 佚名 來源: 安發

從1982年農大畢業到1992年出國,這十年的時間,高益槐在食用菌領域取得了兩大突破——育種和栽培,同時培訓了大批推廣這兩項技術的人才,使他的育種栽培技術能夠在農村廣泛地推廣。
香菇是季節性很強的菌種,從栽培到采收結束,前后要歷時10個月。為了改變這一狀況,高益槐對春栽香菇進行了系統的研究。他選用早春適合菇生長的氣溫,將裝菌種培養基的袋縮小,節省培養的養料,促進香菇菌種早萌發、早脫袋,并在氣溫稍高的5月至7月出菇。這樣一來,從種入菌種到香菇的收成前后僅需6個月,在出菇淡季,仍有鮮菇供應市場,經濟效益顯著。

被列為“星火計劃”叢書的高益槐著作《香菇代料露天栽培》

高益槐的香菇袋料人工栽培研究成功后,
日本著名食用菌專家福島先生專程來古田拜訪他并考察古田食用菌市場。
日本著名食用菌專家福島先生專程來古田拜訪他并考察古田食用菌市場。
根據季節差、氣溫差、海拔差的不同區域氣候特點,高益槐還對香菇新品種進行開發,讓每個時期都能栽培菇,這樣菇的產量就得到了提高。高益槐依據實踐中的經驗編著了《香菇代料露天栽培》一書,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發行,暢銷全國,翻印出版三次,成為從食(藥)菌角度在全國各地實行“星火計劃”幫助農村脫貧致富的工具書。
20世紀80年代后期,在香菇代料栽培成功之后,高益槐在食用菌的栽培和育種方面,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這個時候,他開始研究最難攻克、也最有價值的一個菇類——“菌中皇后”竹蓀。當時,竹蓀的價格可與黃金比值。
高益槐對竹蓀菌種馴化、栽培工藝進行了探研。他把試驗場所移到室外蔭棚,在固定的畦沿上,不分晝夜晴雨,觀察竹蓀菌蕾在不同溫度、濕度、光線、空氣、酸堿度等綜合因素中的演變。久而久之,摸透了竹蓀室外開放式栽培的奧秘。他仿造竹蓀的生長環境,在樹蔭或蔭棚底下以竹子、木片、蘆葦稈等做原料,直接從野生竹蓀實體中分離菌種,且在環境條件適宜、基本符合竹蓀的生活史的條件下進行畦或復土式栽培,在竹蓀的人工栽培上有了突破。
高益槐發現,竹蓀菌絲以竹林下的竹葉腐基質為養分,在溫度、濕度、空氣非常適合的情況下才能蔓延生長。菌絲在3—5個月后會生產出一定的數量,扭結成菌索,而后在相對高的氣溫下,菌索就扭結成團,在氧氣充足的地面生成竹蓀菌蕾。一個多月后,竹蓀的菌蕾逐漸地長成鴨蛋樣的“菌蛋”。“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從竹蓀菌蛋到破菌開傘僅2-3個小時。當早晨太陽初升時,菌柄突破菌蛋,逐漸放下少女裙狀般的傘裙,景象非常壯觀。
1990年7月,由高益槐籌劃的閩古實業開發公司真菌所在試驗場采收的竹蓀達罕見水平,使人工栽培竹蓀的開采期從原有的8-12個月縮短為3個月,每平方米的產量也由原來的0.15 斤提高為0.6斤,最高產量達到每平方米1.2斤!面對一朵朵裙狀菌托,高益槐的內心充滿喜悅。
高益槐的竹蓀人工栽培獲得成功的消息,很快被《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農民日報》《福建經濟報》《福建科技報》等連續跟蹤報道。全國各地菇農再次擁到中國食用菌之鄉——福建古田,向高益槐學習種竹蓀的最新技術。國外的微生物、生物學雜志也報道了這個消息。不少國外的科學家和菇類愛好者慕名而來拜訪高益槐,這為他日后應邀出國拓展科研事業奠定了基礎。

高益槐的人工瓶栽姬松茸獲得成功
此間,高益槐為了讓食(藥)用菌的原料價值得到提高,且弄明白其保健和藥學功能,開始了研究菇類子實體和菌絲體的藥用成分——多糖。因而他“變賣家當”,設計且購買了一臺“多糖菌絲體多級發酵罐”,開始了菇類“藥用”的研究。20世紀90年代初,高益槐開始嘗試人工瓶栽姬松茸的試驗,并獲得成功。

高益槐的竹蓀人工栽培獲得成功

被列為“星火計劃”叢書的高益槐著作《竹蓀及其高產栽培技術》
高益槐把他幾年中在香菇、銀耳、竹蓀方面的育種、栽培研究的數據和結果寫成論文,在國內和國外雜志上發表文章達12篇。高益槐的第二部著作《竹蓀及其高產栽培技術》于1992年6月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被列為“星火計劃”叢書推廣。
高益槐帶領科技人員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幫助43萬古田人民走出了科技興農致富之路,使古田縣成為“中國食用菌之都”。他成為全國50位優秀青年科學家之一和18個省、市、縣脫貧致富的高級技術顧問。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